法治日报:加强法治保障 让泉水“活”起来
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进华北地区及十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华北地区、汾渭谷地、黄淮地区泉水流量增大,泉水位上升、部分泉水复涌,泉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这背后离不开各地综合施策的努力,更离不开法治保障的加强。
□ 本报记者 刘欣
泉是地下水水位的“晴雨表”,泉域保护治理是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十四五”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等,全面推进华北地区及十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华北地区、汾渭谷地、黄淮地区泉水流量增大,泉水位上升、部分泉水复涌,泉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山西太原晋祠、陕西富平温泉河等古泉实现复涌……这背后离不开各地综合施策的努力,更离不开法治保障的加强。
出台泉域保护地方性法规
清澈的泉水咕噜咕噜持续翻涌,阳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断流多年的晋祠泉再现生机。记者近日在晋祠难老泉泉口附近看到,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打卡,还吸引了绘画者前来采风。
20世纪60至80年代,晋祠泉水流量逐步减少,80年代后水量锐减,1994年4月30日彻底断流。断流后其泉口水位仍以每年超过2米的幅度下降,到2008年降至泉口以下27.76米(历史最大埋深)。
据山西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介绍,为推动晋祠泉的保护和修复,山西省水利厅组织市、县两级采取“节、关、补、限、管”(即坚持节水优先的思路、实施地下水关井压采、继续实施生态补水、实施煤矿禁采限采、强化对泉域地下水的监管)综合措施,推动晋祠泉复流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晋泉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2023年5月14日晋祠难老泉实现首次出流。
2024年初,山西省水利厅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再度升级保护力度,联合印发“晋泉十条”(即《晋祠泉复流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稳定复流”这一目标,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强力推进复流各项保障措施。
截至2025年3月底,晋祠泉监测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2米,创复流以来新高。
山西共有19处著名的岩溶大泉,是华北地区岩溶大泉分布最多的省份,晋祠泉是山西保护岩溶大泉的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山西成立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以来,围绕岩溶大泉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在制定泉域保护地方性法规方面,1997年山西出台了《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为山西省管理与保护岩溶大泉提供了法律依据。据此,部分地市先后出台了晋祠泉、兰村泉、柳林泉、辛安泉、神头泉、延河泉、三姑泉、古堆泉等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
张天锋表示,下一步山西将继续修订《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配套修订完善岩溶大泉地方性法规,统筹岩溶泉域系统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各个环节,在断流泉复流、保护措施落实、资金支持、重点保护区调整、带压区采煤、酸性矿坑水治理等方面,完善相应的措施与条款。
制定系统性保泉工作方案
百泉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区东南部,是我国名泉之一,曾有“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之记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降雨量减少、上游水库截流、采矿排水量增大、岩溶水开采量逐年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泉域内岩溶水水位持续下降。80年代以来,一处处泉眼相继沉寂。近年来得益于“天作美”及“人努力”和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不断有泉水复涌。
据邢台市水务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路雷介绍,2024年为实现百泉泉群持续复涌目标,邢台市水务局围绕“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组织保泉相关部门开会研究,邀请相关专业专家出谋划策,确立保泉思路,牵头制定了邢台市系统性保泉工作方案,并加快实施开展保泉举措。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邢台市结合泉域实际情况,策划并推出了涵盖立法、规划、补源、节水、生态、监测、应急、宣传8大类别20条措施,保障百泉泉群持续复涌。
其中,在立法方面,邢台市提出加强泉水保护法规体系建设,为保护泉水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今年3月21日,邢台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邢台市百泉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标志着邢台市百泉地方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在规划上,编制《邢台市百泉泉群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方式,确保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围绕生态保护,邢台市通过增加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加强水土保持、调整种植结构、强化水污染防治监控等措施,实施泉域、泉坑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泉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泉水复涌,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在百泉鸳水公园中央,一泓碧水悠然铺开,碧波如镜美如画。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尽管公园部分地区还在施工,仍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居民前来游憩。这里泉眼众多,有狗头泉、黑龙潭、甘露泉、瓦罐泉、银沙泉等一众泉水景观。当前,百泉鸳水公园以泉、景、人互相交融为理念,打造集泉水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邢台人记忆深处的“水乡”重新回到眼前。
灵活运用补源节水等举措
类似泉水复涌的案例还有许多。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陈家庄村村口,陈家庄泉正汩汩往外冒出清澈的泉水。
“泉眼又‘活’过来了,直径都有半米宽呢,周边长满了水藻,清澈的泉水咕噜咕噜直冒,水流比以前还冲,感觉又回到了40年前泉水旺盛的时候,心里都畅快。”陈家庄村一位村民激动地说。
据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宋磊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坚持节水优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双控”,全市各区均建成节水型区。颁布《北京市节水条例》,推动全社会节水、全过程节水、全领域节水,为北京节水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北京市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水源置换力度;坚持系统治理,实施地表-地下协同修复。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到880个,断流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山东省济南市共有泉水1209处,泉水是济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济南的城市名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保泉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泉水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均出现停喷断流现象,2000年前后趵突泉最长停喷时间达926天。
据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介绍,自2003年9月6日趵突泉复涌至今,已持续喷涌21年。趵突泉得以持续奔涌,源于济南市委、市政府多维度的保泉策略。在依法保泉层面,陆续颁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济南市泉水保护总体规划》,依据不同阶段保泉形势,灵活运用补源、控采、增雨、节水等举措,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泉水正常喷涌。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华北地区、十个重点区域、南水北调受水区等地下水超采治理,巩固拓展北京、河北等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试点成效,让越来越多河湖和泉水的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