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节水护水 你我同行——“节水中国行”北京朝阳主题宣传活动掠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鲍捷讯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已累计接收“南水”超过106亿立方米,北京市水资源分布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北京人均用水量仍仅有185立方米,远低于2024年全国人均用水量421立方米,水资源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为破解此难题,2023年,北京出台《北京市节水条例》,有效衔接国家《节约用水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创节水立法,制定实施30项配套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节水工作格局,为北京节水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法律保障。
据了解,北京连续22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2014年至2024年,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1.3%,主要节水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在第38届“中国水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跟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采访团深入北京的企业、高校等,探访这座超大型城市如何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企业:优化水耗管理实现水效领跑
深藏于朝阳区国贸中心地下四层的污水净化中枢,粗细不一的管道纵横交错,一套高度智能化的中水处理系统正运转着,将废水收集、处理,再“吐”出清流。
国贸作为大型商业综合体,为实现节水治污,2015年起计划将原有的3座中水站升级改造。“在改造规划初期,我们面临技术和场地的双重难题。”国贸中心物业部总监魏汉光向记者介绍,因国贸处在北京CBD核心地带,可利用面积少,餐饮废水、生活污水、洗浴废水排放量较大,且餐饮废水中的油脂含量较高,使用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难度大。
最终,国贸采用全面升级的MBR膜处理工艺,运用先进的“AO-MBR-臭氧活性炭”技术和旋流曝气技术,充分改造和利用原有中水站空间,在不增加场地占用的前提下,提高处理水量。
“截至2024年,国贸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实现中水回收率23%。虽然国贸的建筑面积增加了30%,但用水量基本没有增加,这说明我们的节水措施是高效的。”魏汉光欣慰地说,如今处理达标的中水不仅用于冲厕绿化,还被创新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补水,弥补了商业建筑中水处理站水源不足的历史难题,大大提高了再生水利用率。
国贸还使用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平台集成300块远传水表,精准监测用水数据且具备实时记录上传、周期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异常报警功能,有效预防并处理管网疏漏情况。”国贸中心物业部高级工程师李晓向记者介绍,国贸现已实现污水全回收、全净化、全部达标排放和再利用,每年可节约40万吨自来水,相当于3200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每年节省水费近400万元。
据了解,国贸单位建筑面积水耗从2012年的1.63吨/平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1.18吨/平方米,降幅达27%。2019年至2024年,国贸累计节水180万吨,节水率从8.2%提升至18.6%,带动周边30余家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形成了朝阳区CBD节水示范集群。
高校:“软硬兼施”促进节水精准高效
高校是节水、护水宣传的重要阵地,成功入选全国节水办“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的北京工业大学,通过教育宣传、科技赋能、实践参与,提高师生节水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请大家仔细观察出水量变化!”走进北京工业大学,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展示节水型龙头和非节水型龙头,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明显看到节水型龙头的出水量相比非节水型龙头大概减少了三分之一,冲洗效果却丝毫不减。
据了解,北京工业大学自主研发了水龙头、淋浴花洒等多种节水器具,并在学校的卫生间、浴室、厨房等主要用水场所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智慧节水管理方面,北京工业大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构建能源监控与智慧后勤物联应用平台,该系统成功实现对全校一、二级自来水及再生水管网的在线监测、漏水精准分析和用水量精确统计。
“该系统接入各类智能设备及表具共计12058块,其中智能用水计量表372块。”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正艳说,借助这一系统,工作人员对于跑、冒、滴、漏等情况进行即时抢修,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漏损定位的效率。
“这是我们学校的月亮湖,它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是校内的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赵正艳向记者介绍,湖水可以循环净化并补充周边绿化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北京工业大学在校园绿化、冲厕、道路降尘等场景,均广泛使用市政再生水,超过90%的校园区域实现再生水覆盖。2023年,再生水在校园总用水量中的占比高达40%。自2006年以来,北京工业大学已累计节约自来水达720万吨,节约水费约3600万元。
河湖:水源补给倚重再生水比重大
夕阳斜坠,朝阳区亮马河被染成琥珀色,河畔步道上,人影渐稠;天光愈暗,景观灯渐次亮起,市民漫步于河畔绿道,感受着亮马河风情水岸的休闲时刻。
亮马河河道80公顷,上游承担着北京市东城区的护城河引水和再生水补水功能,日补水量可达5~8万立方米。如何在稳定流量的情况下保证河水质量?如何在保证亮马河水质的同时进行节水?朝阳区水务局对此动足了脑筋。
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介绍,亮马河通过全链条措施,实现了水体水质和水资源利用双提升,构建水下森林净化水体,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本底。“我们还采用科技赋能实施水体循环,在沿岸增加旱喷引水上岸,保持水体流动性和再利用率,通过水岸交互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马海涛说。
“整个亮马河采用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我们看到的绿地护坡都是‘吸水海绵’。它们起到雨水收集器的作用,在汛期蓄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马海涛告诉记者,如今的亮马河河道全部采用再生水补给,在雨水和再生水的共同补给下,有效解决了亮马河生态用水的问题,不仅缓解了北京用水供需矛盾,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北京市再生水已经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在工业生产、园林绿化、河湖环境等重点领域扩大再生水配置利用。2024年,北京全市再生水管线达到2429公里,3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用水实现再生水替代。全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3.23亿立方米,其中河湖补水再生水利用量11.82亿立方米,占全市河湖补水总水量的70.5%,生产生活再生水利用量1.41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