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东深供水确保港城人民“有的喝、喝得好”

【字体:      】     打印     2025-03-18 20:1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报记者 成静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可用本地水资源量仅33立方米。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350多万香港市民生活陷于困境。1965年3月1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的东深供水工程通水,饱含祖国深情的东江水奔流入港,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今年3月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水利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东深供水工程有关情况和60年来对港供水的成效。

  保障香港繁荣稳定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实施

  “60年来,一代代建设者敢于创新、接续奋斗,先后4次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扩建改造,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为香港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说。

  一是彻底结束香港缺水困局。党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为此仅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东江水倒流香港,有力确保了750多万香港同胞饮水安全。

  二是持续支撑香港经济腾飞。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规模由建设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转型。

  三是有力保障国家战略实施。东深供水工程为“一国两制”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新时代下,东深供水工程构建的“东江-深圳-香港”输水廊道,有力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广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黄志坚介绍,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来,粤港两地携手共进,树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典范。

  一是强化“供水+经济”,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1964年4月以来,粤港双方共签订13轮供水协议,建立对港供水长期合作机制;成立供水运行管理技术合作小组,每年召开会议;实施水量“五级”调节机制,最大程度保障香港用水需求。

  二是强化“供水+科技”,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粤港双方通过“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资助超140个科研项目,涵盖水务、环保等多个领域;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共享水务管理新理念、新技术;组建粤港水安全保障联合实验室,推动水安全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

  三是强化“供水+文化”,增进粤港两地情感交融。今年,粤港两地共同开展了多项交流活动,包括在东深供水工程打卡、拍摄东江水主题电视节目特辑、组织香港学者专家和青年参观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进一步营造“同饮一江水,粤港两地亲”的浓厚氛围。

  升级改造与规划两手都很“硬”

  黄志坚介绍,广东省先后于1974年、1981年、1990年和2000年,对东深供水工程启动了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近年来,广东更是历时5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延续”,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四次工程升级改造后,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0.68亿立方米跃升至24.23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提升了30多倍。

  而且,1998年,广东省在深圳水库建成了世界上当时同类型规模最大、日处理水量达400万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为香港供水水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

  “经过60多年的精心建设守护,东深供水工程满足了当前香港近八成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增进了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黄志坚说。

  2020年12月,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颁布《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从流域层面、湾区层面、城市群和城镇层面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陈敏介绍,在具体落实上重点构建四张网:

  一是构建一体化高质量的供水保障网。以供水水源互联互通和供水工程挖潜提升为基础,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

  二是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网。以加强防洪治涝薄弱环节建设和联防联控为重点,完成广东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东江干流治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珠江干流重要堤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成功防御多次特大洪水和超强台风。

  三是构建全区域的绿色生态水网。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严格管控水域岸线,打造绿色生态廊道,推进万里碧道和幸福河湖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水源涵养建设,强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

  四是构建现代化的智慧监管服务网。以“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为总体要求,加快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建成珠江水旱灾害防御“四预”平台、数字孪生北江、数字孪生大藤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数字孪生珠江河口建设。

  多方协作加强水资源调度

  东江作为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流经江西、广东两省,是香港、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生命水源。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介绍,在加强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做了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编制珠江流域综合规划、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等,对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治理等作出总体安排。

  二是强化流域统一治理。完善以东深供水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为主干,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水库为节点的区域水网布局,增强东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三是强化流域统一调度。制定印发东江流域水量调度方案,根据流域来水、水库蓄水,统筹各方用水需求,逐年制定下达调度计划,合理确定年度水量分配指标,组织实施水工程联合调度。

  四是强化流域统一管理。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制定东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和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严格取用水监管,切实守住流域水资源开发上限和生态流量管控底线。

作者:    责编: 魏永静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