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南水北调成北方许多城市供水生命线

【字体:      】     打印     2024-12-13 20:4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该工程将滚滚长江水送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的45座大中城市,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惠及1.85亿人,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

  在当天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表示,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100亿立方米,已成为北京、天津等北方许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南水;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形的供水“大动脉”。

  发挥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水网格局。工程从提出构想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光辉历程,宏伟蓝图成为现实。

  在这个重要节点上,如何进一步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用“基础性”和“战略性”两个关键词概括。

  从基础性上看,工程通水以来,保障了沿线城市饮水安全。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供水保障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障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障率达到90%以上。

  工程还有效控制了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助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工程向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后,城市长期占用的农业用水得到退还。

  从战略性上看,东线工程每年向江苏、山东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中线工程年均向京、津、冀、豫供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使北方数十座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受水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

  “南水北调工程多年的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和运用。”李勇说,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我们还要及时挖掘和凝练南水北调工程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如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维护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对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至关重要。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爱国介绍,在维护工程安全方面、依法划定工程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在中线工程沿线两侧设置全封闭隔离网,安装10万余个安全监测仪器、1万多部相关监控设备,并综合运用北斗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数字孪生工程等先进技术,结合人工巡查,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全天候监控。

  在维护供水安全方面,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统筹分析水源区来水和受水区用水需求,动态优化调度方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全面提升受水区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王道席用一组数据举例,去年,受水区七个省市的万元GDP用水量是35.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是30.6立方米,这两项指标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1.3%和36.2%。其中,受水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用水效率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在维护水质安全方面,建立了“监测、保护、防控、应急、科研”的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中线工程全线设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0个水质固定监测断面,严密监控水质情况。

  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也初见成效。截至目前,水源区水质总体为优,库区陶岔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今年以来,超过Ⅰ类水质的天数达到270天。

  引江补汉工程正抓紧施工

  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效益。针对后续工程的规划建设情况,水利部重点介绍了中线引江补汉工程。

  据了解,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中线引江补汉工程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全长195公里,采用隧洞输水,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后,中线的年调水量将从95亿立方米提升到115亿立方米,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截至目前,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已超过3.3公里,沿线21条支洞掘进总计超13.9公里,累计完成工程投资65.4亿元。

作者:    责编: 瑶薇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