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建设幸福河湖】走进大藤峡,看水利枢纽如何水“利”珠江?
中国网11月17日讯(记者 彭瑶)今年9月,历时9年建设的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该工程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身,为流域百姓带来诸多“利好”。
11月14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之“2023建设幸福河湖”网评品牌活动媒体一行来到广西桂平市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切身感受这一国家水网重要骨干工程为珠江流域建设幸福河湖发挥的积极作用。
提升防洪标准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下称“大藤峡工程”)横卧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的大藤峡出口处,控制洪水量占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洪量的65%。“西江防洪主要依靠龙滩和大藤峡两大水利工程。”大藤峡公司办公室宣传科工作人员覃菲茵介绍,2022年汛期西江4号洪水期间,彼时仍在建设期的大藤峡工程就拦蓄了7亿立方米的洪水,最大削峰3500立方米/秒,保障了西江中下游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建成后,大藤峡与流域水库联合调度,可将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广西梧州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将西北江三角洲重点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200年一遇。
提高供水效率 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尽管珠江水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珠江枯水季,海水倒灌会引起咸潮上溯,严重影响珠三角百姓的用水安全。据覃菲茵介绍,大藤峡工程是整个西江上距离珠三角最近,且具有应急调水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控制的流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均占到西江流域面积和西江水资源量的56%。“工程未建之前,从上游水电站应急调水到达珠三角需要10天之久。远水解不了近渴,大藤峡工程将这一时间缩短到3天,能够大大提高供水保障效率。”
据了解,连续三年枯水期内,大藤峡工程先后12次实施应急调度,累计向珠江三角洲补水18亿立方米,保障了包括澳门、珠海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正因该工程对澳门长远供水安全意义重大,2009年,澳门出资8亿元支持大藤峡工程建设,可以说,大藤峡工程就是服务“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德政工程。
打造亲水宜居环境 支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之重器”,大藤峡工程的建设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体现了我国现代水利行业的前沿水平,创造了数项国内乃至世界之“最”。其中,位于大藤峡下闸首的闸门是世界上最高的闸门,高47.5米。闸门呈“人”字形,可以更好地抗击水压,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转保障。安装这样的庞然大物,在闭合时,精度要求仅为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藤峡工程将黔江通航吨级由原来的300吨级提高到我国国内河航运最高等级3000吨级,“大藤峡船闸实现24小时通航,过闸效应达到同级别船闸领先水平,累计过闸荷载总量超2.2亿吨,带动了超百亿元产业发展。”大藤峡公司董事长吴小龙表示。
大藤峡工程也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显著变化。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镇长、镇河长曾燕梅介绍,大藤峡库区蓄水后,在该镇五福村形成了五福湖,同时抬填工程保证了耕地面积,村里人居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三里镇古立村村委书记王汉周说:“这里蓄水以后,增强了通航能力,村民们把小船换成大船,可以运送更多货物,从而增加了收入。以前附近的村镇不通公路,只能走水路,去城里办事一天可能回不来,大藤峡工程为本地修建了红石路,现在通行时间只需要一两个钟头,解决了出行不便的问题。”
武宣县是大藤峡工程重点淹没区,为此,国家修建了武宣库区重要防护工程。随着大藤峡工程的蓄水,武宣库区多出5万余亩水域,其中县城防护工程和城区七星河水位调节坝建成后,经引水入城,在武宣城区产生近万亩的生态湖面,命名为七星湖。
大藤峡公司库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锡佳介绍,为利用好这一方水域,武宣提出打造“生态水城”,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江与湖形成连绵水系,打造宽阔的滨江大道、别具一格的景观桥梁、景色宜人的仙湖湿地公园,造就了山明水秀的“生态水城”风貌,城市环境更为宜居。同时,丰沛的山水资源让武宣在举办和普及户外运动方面具备了天然优势,当地相继举办了广西“民族体育炫”龙舟邀请赛、皮划艇公开赛、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