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内蒙古河套灌区:算好节水账 做足“水文章”

【字体:      】     打印     2023-10-24 16:5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见到张和平时,他正在地头察看秋浇浇水情况。

  张和平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刹台村村民,也是“包浇组”组长。“今年黄河水比较少,政府成立了‘包浇组’,主要就是为了控制用水,先浇哪块,后浇哪块,浇多少水,都要严格管理。”张和平说,作为组长,自己一天要往地里跑10多趟。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在巍峨绵延的阴山山脉以南,干旱少雨的乌兰布和沙漠以北,“岁告丰稔,烟火万家”的河套平原出现在黄河几字弯之上,滋养出巴彦淖尔1154万亩米粮川的河套灌区——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在56岁的张和平记忆中,河套地区不缺水,以前浇水都是大水漫灌,秋浇时水深达35厘米甚至更深,今年规定只能18厘米。

  “河套灌区人民正在经历一场节水革命。”河套灌区解放闸分中心杨家河管理所所长黄银强说。

  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主任张广明介绍,从2022年下半年起,黄河进入枯水期,黄河流域来水比往年同期减少70亿立方米。为此,2023年河套灌区秋浇分配耗水量为10.051亿立方米,与2022年的16亿立方米相比,减少了6亿立方米,计划秋浇面积450万亩左右。

  张和平所在的杭锦后期分配用水量是1.48亿立方米,比往年实际用水量减少1亿立方米,只能浇灌70余万亩耕地。

  “水量有限,只能精打细算。”黄银强说,为此,灌区全面推行“一把锹”“包浇组”浇地,合理安排秋浇和干地面积,坚决防止“大水漫灌”,杜绝秋浇、春灌重复灌溉现象。

  河套灌区由1条总干渠,13条干渠,48条分干渠,339条支渠和8.6万余条斗、农、毛渠组成,纵横交错。不仅是秋浇,在河套地区,节水已经渗透到每个环节。

  “我们这里基本都采用滴灌了,像这个澄清池可以浇灌2200多亩地。”指着身边的一汪碧水,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滩村村民李云峰说,因为是滴灌,自家40多亩地现在也不用秋浇了。

  种了一辈子地,李云峰直言:“用滴灌的好处太多了。省水、省肥,产量还高。”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用滴灌,一亩地浇一次用水30立方米,普通浇水则需要80立方米左右,按一年浇8次计算,节水近400立方米;滴灌还可增产,粗略估计,玉米亩增产300斤左右。

  相关部门统计,河套地区每1万亩耕地,使用引黄滴灌比引黄漫灌年节约用水250万立方米,比井灌减少开采地下水300万立方米以上,且每亩增收600余元。

  农民在算节水账,有限的水用多少,用到哪儿,河套灌区管理者也在打算盘。“建设灌区‘数字孪生’系统,将水用到该用的地方。”张广明说。

  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一条50米长的数字墙上,一红一蓝两条标志河流的粗线,线上清晰呈现出每座闸口的水位、瞬时流量等数据。这便是河套灌区的“数字孪生”模型。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信息化处信息化科科长姜杰介绍,所谓“数字孪生”灌区,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平台上“孪生”出一个和真实灌区一模一样的数字模型,不仅对灌区的每个细节都进行映射,还可以与真实灌区同步仿真运行,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

  “过去我们测水位,不是用皮尺,就是拿着放有浮子和标记刻度的浮筒测量,现在用雷达水位计测水位,可以精确到毫米。”姜杰说,图上数字显示出实时运行水位、流量等,这些数据可在1.5秒内实现自动采集、汇总、每5分钟便向中心上传一次,原来人工采集一次要两个多小时。

  “通过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模型测算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方向。”姜杰介绍,目前数字灌区已经可以对灌溉需水、黄河来水进行预测,进而优化水量调度。下一步,将继续构建河套灌区“智慧灌区”综合应用平台,扩大物联感知覆盖范围,搭建灌区水利大数据分析库,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于一体,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    责编: 李姗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