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战旱魔,全力保供水保丰收惠民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李存才 通讯员唐蔚巍
“今年以来,面对多年不遇的旱情,政府帮助建设的人畜饮水工程和农田灌溉设施有效保证了我们的用水需求,为全年增产增收、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基础。”8月19日,正在田间作业的种粮农民、护水员尹国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
尹国胜今年60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农民,全家13口人,除经营30亩承包田之外,还流转了周边村民500亩农田种植玉米、蔬菜等作物。尽管今年发生了严重的旱情,但由于依靠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530亩农田及时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目前,这些农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过去,种植一茬玉米需要浇水7至8次,亩均耗水量大。今年,由于采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避免了大水漫灌,节水效果十分突出,特别是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使用,使作物能更好地吸收养分,玉米长势喜人,同时还节省了人工费用,减少了肥料使用,合计下来,亩均至少节省费用60元,节支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尹国胜对记者说。
如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数以百万计像尹国胜一样的农民群众,大旱之年保障了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安全,促进了增产增收。
抗旱保灌:现代化生态灌区功不可没
“截至8月19日,盐环定供水系统已安全行水126天,引水1.11亿立方米,完成全年引水计划的74%,较去年同期多运行10天,多引水928万立方米。目前,灌域整体用水秩序良好,无大面积旱灾情况。”站在盐环定八泵站一隅,盐环定扬水管理处(简称盐环定管理处)副处长杨存对记者表示。
横亘在黄河流域、辐射宁夏盐池、甘肃环县、陕西定边的盐环定扬水工程,是国家八五时期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改造,灌域功能日臻完善,成为国家现代化生态灌区。
针对今年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考验,盐环定管理处积极采取抗旱保灌措施:一是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持续规范灌区用水秩序。二是面对今年引水量达历史之最、供水任务繁重的形势,春灌于4月2日开机,较往年提前6天放水,5月17日停水,较往年延期4天停机(往年5月13日停水),多引水928万立方米,大大缓解了供水压力。三是通过“长藤结瓜”方式,协调宁夏盐池县隰宁堡、石山子、杜窑沟等水库提前蓄水355万立方米,同时为陕甘宁三省六县(区)的人畜饮水及工业库池蓄水1438万立方米,与农业用水错峰,有效地缓解了夏秋灌抗旱保灌供水压力。四是在农业用水高峰期,紧急启动盐池县杜窑沟、隰宁堡及石山子水库抗旱应急水源向农业蓄水池补水380万方,适度限制工业用水,全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取得了积极成效。
扬黄工程:托起百姓脱贫增收奔小康梦想
“得益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红寺堡扬水工程成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宁夏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命脉工程。工程从黄河中宁泉眼山水源泵站和七星渠高干渠取水,远送至同心县预旺镇,地跨中宁县、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控制面积约4390平方公里,承担着百万亩农田灌溉及区域城乡人饮、产业发展、生态用水保障任务。在今年的抗旱保供水保丰收攻坚战中,工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红寺堡扬水管理处负责人王瑞斌信心满满。
王瑞斌说,红寺堡扬水工程始建于1998年,设计流量2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55万亩,建设泵站14座(主泵站5座、支泵站8座、水源泵站1座),总装机容量11.66万千瓦,总扬程305.8米,干(支)渠149千米。2017年至2020年,完成红寺堡一至五泵站、一至五干渠更新改造,设计流量增加到28立方米每秒,规划灌溉面积调整为101.4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灌面积61万亩),总装机容量达到14.59万千瓦。改造后,主体工程安全性、可靠性、供水能力和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迈出了向自动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2022年,高温天气来势猛,持续时间长,出现频次多,宁夏气象台共发布高温预警13次之多,红寺堡灌区旱情较上年提前约20天,抗旱保灌形势十分严峻。管理处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保运行、保安全、保供水、保灌溉,努力为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贡献水利力量。
精准编制供水计划。逐斗口精细排摸掌握控灌面积、作物结构、灌溉方式,精准编制月、旬、侯、日供水、配水计划,严格执行交接水制度,“先交后用、交够再用”,保障均衡。
科学预判提早加机。夏秋灌期间,系统较上年提前18天满负荷、高水位、大流量运行,日最大提水近250万立方米;近期黄河泵站首次满负荷运行有效应对黄河小水量带来的引水“困局”。
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强化除险保安,大修主设备50台,保养维修1100台(套),维修渠道及建筑物30处,运行人员勤查勤巡、查隐消缺24起,确保了运行安全、可靠供水。
动态优化配水方案。统筹人饮、灌溉、特色产业等用水需求,动态优化水量调配方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水制宜,针对不同土质、作物、旱情,科学灵活调配水量,重点解决好特色产业和新庄集、新圈、韦州、下马关等灌溉难题,以点促面,实现“面上线上”不出问题目标。
渠库联调调峰错峰。乌沙塘、新庄集、金庄子水库和洪沟、马渠、下马关、预旺泵站与主干渠联合调度,春灌低谷蓄水,夏秋灌高峰补水,调蓄水库累计向干渠补水399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严格水权指标管理。依据“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原则,严格控制各灌域、斗口用水量,适时核算直开口灌溉进度,直开口月用水指标达到90%时提前书面预警,指标调整“点对点”进行,做到精准有序。
优质服务赢取民心。持续开展“干部下灌区、倾情服务保灌溉”活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宣传水情、灌情,理顺群众情绪,关注难点堵点问题,指导群众科学用水,以优质服务赢得群众理解与支持。
多措并举: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各业用水需求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在与记者座谈交流时表示,面对严重旱情,自治区坚持将抗旱保供水作为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首要工作,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各业用水需求,全力以赴确保大旱之年群众饮水无虞、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灌区灌溉供水秩序井然,湖泊湿地生态持续向好,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水安全保障。
——加快工程建设,强化供水网络建设。落实自治区“扩大有效投资攻坚年”活动部署,加快推进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东线供水和“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等项目,加快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青铜峡和固海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银川都市圈中线、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海原西安、西吉供水、抗旱调蓄水库等水源工程,全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先行区建设用水需求。都市圈东线工程利通片区、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同心以北片区已实现通水。完成固海扩灌12座主泵站更新改造,西吉供水取得重大进展,将于10月通水。沙坡头红圈等5座抗旱调蓄水库开工建设。
——加强用水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分析研判用水形势,及时完成供水工程岁修和跨临渠系建设,确保渠道安全畅通,引黄灌区提前20天开闸放水,解决工业园区、灌区农作物、重点养殖业用水及典农河、沙湖等重点湖泊湿地补水问题。针对局部地区出现的人畜饮水困难,采取集雨窖水和拉送水相结合方式,保障供水。加强田间用水管理,密切关注高口高地和灌溉难点热点,采取先下游、后上游,先高口、后低口,提前开灌、轮灌、错峰补灌等措施,削减灌溉用水高峰期供水压力。发挥“长藤结瓜”式抗旱保障体系的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中部干旱带扬水泵站全部满负荷运行,唐徕渠、惠农渠首次实现跨渠道、跨县区、跨沟道的“三跨步”水网联调供水,沙坡头南、北干渠向七星渠、跃进渠跨渠联调补水,全力保障各业用水安全。
——加强供水服务,提升管理水平。积极协调黄委会增加8月份刘家峡水库下泄流量由700立方米每秒增加至800立方米每秒,有效缓解七星渠、跃进渠引水不足问题。加强在建水利工程及渠道、水库、泵站等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加大巡护力度、加密巡护频次;强化实时调度过程管理,建立渠道行水预警机制,严格控制超加大水位运行;运用“巡渠通”APP等信息化技术,消除问题隐患,确保渠道行水安全。成立抗旱保灌工作组,赶赴一线实地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宁夏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下一步,自治区水利部门将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因地制宜,早谋划、早研究、早部署、早推进,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各业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