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2021年专题报道--水利人才工作会议--人才风采

越是挑战越向前

2021-12-13 08:47

越是挑战越向前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胡亚安

  □本报记者 陈思杰

  单纯、专注、奉献,这是胡亚安在大家心中的印象。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增选院士名单,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胡亚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随着喜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位和蔼可亲的院士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赶上了好机遇,赶上了好时代”

  14岁考上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三峡大学),18岁考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攻读水工水力学硕士、博士,此后37年一直在内河水运工程领域潜心钻研,攻破了一项项世界级科技难题……一步一个脚印的胡亚安成绩斐然,不过他始终认为,这一切成绩归功于我国内河航运快速发展的时代造就和团队作用:“赶上葛洲坝做研究,又赶上三峡工程论证、科研,到三峡工程建成。在老一辈科学家团队的带领提携下,我们赶上了好机遇,赶上了好时代。”

  单纯、专注、奉献是科研工作者共有的品质,胡亚安也不例外。

  2002年9月,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进入最后调试攻坚阶段,胡亚安是三峡北线船闸水力学现场调试负责人,需要全程驻守三峡工地。在输水阀门及工作段埋设传感设备期间,大半年间他每天徒手攀爬90米垂直爬梯,午饭都是从闸顶用绳子吊放盒饭解决;在协调指导参建各方如何调试的同时,调试工况编排、数据处理、分析研判、简报编写……每一件工作胡亚安都亲力亲为,经常通宵达旦。

  “好花结好果”

  通过胡亚安一年多的现场工作,船闸调试中存在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在输水末期,因水流惯性作用形成的反向水头造成船舶断缆情况,以及船闸阀门操作方式等,为三峡船闸的试通航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胡亚安先后承担了近十项科研课题,对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提升开展了长期跟踪研究,针对三峡船闸不同阶段运行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技术措施。其中,胡亚安突破设计条件,优化船闸输水方式实现四级运行、一闸室待闸、增大船舶吃水控制标准提高单闸货运量等技术,为三峡船闸双向年过闸货运量1亿吨设计指标提前19年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成果能提前发挥效益,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辛苦付出,可以说是好花结出了好果。”胡亚安说道。

  从1995年起,严秀俊便与胡亚安一起工作。“在三峡船闸中间级阀门1:10模型科研试验中,胡亚安经常带着课题组成员加班加点。”严秀俊回忆起在三峡工程的岁月往事,“他每天凌晨两点前结束工作算是早的,有时都通宵。累了困了就在水库底下的简易床铺里休息一会儿。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常规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我们走在世界前列”

  2016年12月18日,云南景洪水电站迎来了第一艘社会船舶,客船如同坐“电梯”般被提升了60多米,过程仅用时17分钟,这是胡亚安和团队历时15年不辍努力的结果。“水力驱动式新型升船机”这项技术是中国水电百年来第一项完全自主的原创性整体技术,在升船机建设史是世界首创,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升船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断12年全长350公里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因此恢复了全程通航。

  在这之前,电动升船机使用的是国外理念和技术,因此,从工程设计、建设到运行,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他们必须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看着目标步步接近。胡亚安说,课题越有挑战性,就越有科研价值。“正是有我们国家这些重大工程不断地实现,带来一系列关键技术,我们可以自豪地讲,我们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水运通航水平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

  当选院士后,胡亚安坦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目光不仅是聚焦某一项工程、攻关某一技术难点,而是要参与国家一些宏观问题的决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为国家水利水电水运事业建言献策:“未来内河水运发展需求很大,通航建筑工程规模将越来越大,船舶的智慧调度管理、绿色发展理念要贯穿其中,在发展中保护,还有江海联运,成网的协调化,内河航运要成网才能发挥更好更大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2月2日

责编: 魏永静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