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2021年专题报道--水利部党组巡视整改”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评论解读

中国水利报:系列评论之四: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2021-07-06 18:14

  □本报评论员

  在6月28日召开的“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指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抓好六条实施路径,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水利部党组要求从流域整体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以流域为单元构建主要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这为新阶段我国如何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确了方向、路径、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扎实落实。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如今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堤防长度43万公里,七大江河流域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预警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2020年,我国六大流域主要江河一共发生了21次编号洪水,部分江河的洪水量级甚至超过了1998年,各地用好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三张牌”,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交出了全国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圩垸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和小(1)型水库无一垮坝的亮眼成绩单。毫无疑问,不断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已成为我国防洪减灾的硬核力量。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审视不足。与人民群众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相比,当前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就包括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超标洪水、山洪灾害、中小型及病险水库等风险隐患依然突出。进入新阶段,需要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风险隐患挑战,有效化解发展不充分矛盾,推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向形态更高级、基础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优化的阶段演进。

  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要着眼于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畅通,提高其泄洪能力。对北方河流,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减轻河道淤积萎缩,确保行洪畅通;对南方河流,维护河势稳定,协调好干支流关系,减轻干流防洪压力。新建一批骨干排洪通道,解决平原河网地区外排通道不足、淮河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实施河口综合治理,稳定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稳定畅通。

  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要着眼于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加快实施一批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提高江河洪水调蓄能力,努力争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动权。加快消除存量病险水库风险,恢复和提高防洪库容,提升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水平。目前,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其中包括56项防洪减灾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防洪库容90亿立方米。相信随着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和控制性枢纽的陆续建成,我国将构筑起抵御流域性大洪水的坚强屏障,积蓄起应对水患灾害的更强力量。

  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要着眼于有效发挥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从流域洪水整体考虑,当上游水库调蓄洪水作用充分发挥后,仍有洪水不能通过下游河道安全排泄,此时就必须使用分蓄洪区。要坚定地推进分蓄洪区建设,使之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优化调整长江、淮河、海河蓄滞洪区布局,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保证正常分洪运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退田退圩还湖,提升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通过洲滩民垸和滩区治理,恢复行洪滞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任重道远。我们要加强系统谋划,凝聚各方智慧,做好顶层设计,把实施路径落实好,尽快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大幅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降低水旱灾害损失率,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更强大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力量。

责编: 高博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