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2021年专题报道--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贯彻行动

青海:立足新阶段 开启新征程 展现新作为 奋力谱写新时代青海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2-19 16:52

立足新阶段 开启新征程 展现新作为

奋力谱写新时代青海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2021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张 世 丰

(2021年2月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的部署要求,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谋划“十四五”水利目标任务,安排2021年重点工作,动员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坚定不移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青海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会前,王建军书记、信长星省长对水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十三五”全省水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寄予殷切期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批示精神,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刚才,有关部门、单位6位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大家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事迹突出,值得我们学习、看齐。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20年和“十三五”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水利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六稳”、“六保”涉水任务,奋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决胜收官做出了新贡献。一是水利建设全面提速。以“百日攻坚”、“会战黄金季”、“夏秋季攻势”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年落实水利投资58.56亿元,持续推进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设,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成功截流,重点水源、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超额完成。二是民生水利保障有力。开展水利脱贫攻坚“补针点睛”行动,巩固提升26万人饮水安全水平,通过包片督导、拉网式排查,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6.14平方公里,开工建设28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省厅荣获全省2019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三是规划前期稳步推进。编制完成《“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湟水流域水网规划》、《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压茬推进引黄济宁、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小水库、灌区配套等前期工作。四是水旱灾害防御夺取新胜利。进一步强化汛情水情监测预报和防汛工作监督检查,有效落实防范超标洪水、山洪灾害防御、水库安全度汛等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成功应对黄河1号、2号、4号编号洪水和多次强降雨导致22条河流发生的洪水过程,首次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工作,通过青海卫视等媒体向公众播出。有效消除了可可西里盐湖自然漫溢风险。汛期没有发生因灾人员伤亡事件。五是河湖监管提质增效。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河湖“清四乱”、“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等专项整治,全年整治401项河湖“四乱”问题和315项历史遗留涉河违规建设问题,乱占、乱堆等突出问题同比下降63%。完成3518条河流、242个湖泊管理范围划定和面向社会公告工作,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有效加强水域岸线管控取得实效。在全国河湖检查评比中我省排名靠前,贵德县河湖长制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六是水资源管理取得新成效。严格取水许可监管,组织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和取水口核查登记,完成用水统计调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24.3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31.7%和42.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1。深入落实节水行动方案,建立省级节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启动了年度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市县级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持续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全年征收水资源费3.0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大力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水电退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等涉水工作。七是水利改革迈出新步伐。选取12个县(区)15处灌区重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改革面积32.57万亩。完成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抽验,湟中区入选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积极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开展湟水流域生态流量和水量分配试点,初步拟定了我省水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水权交易中心建设方案。进一步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发放了全省首张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单项水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由40个工作日压减到25个。持续推进PPP项目投融资工作,保障了引大济湟西干渠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八是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我们坚决贯彻“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立足行业实际,强化责任落实,织密扎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突出抓好水利工程复工复产,做实做细工程建设、供水保障、水库大坝安全、河湖管护等重点工作,坚决做到“不添乱、多出力、作贡献”,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求、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九是行业能力得到新提升。制定印发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监督实施办法等制度,严格履行水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水利稽察职责,开展质量考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重点水利工作督查,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查、认、改、罚”,有效管控水利工程建设风险,推动水利强监管常态化、规范化,水利安全形势稳定。健全完善水法治体系,扎实推进《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立法,出台了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水法治宣传教育,圆满完成水利“七五”普法任务。加强科技引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一期项目通过验收,“智慧水利”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省水文中心、水电设计院科研成果先后荣获2020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水科院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十是党内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全省水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扎实推进巡视、审计问题整改,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水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水利宣传有声有色,水文测报、技术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离退休干部、群团组织建设、综治信访、档案保密、后勤保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这五年,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水利实惠最多的时期。通过新建、改造、配套、联网等综合措施,提升了260.6万人、30.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提前一年实现绝对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清零”目标,农牧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84.7%、78.1%和92%,水费收缴率达95.1%。加快完善贫困地区防洪、供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扎毛、马什格羊水库灌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通过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33.36万亩。实施了湟水干流、格尔木河、巴音河等10条主要支流和62条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项目,共治理河长832公里,新建(加固)堤防(护岸)1099公里。完成10条重点山洪沟治理,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6县(区)实施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西宁、海东等重点城镇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县城及以上城镇重点河段堤防(护岸)达标率达到81%,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这五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好的时期。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3.78平方公里,新增绿化水利配套面积近10万亩,水保投资和建设规模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2.09和1.51倍。西宁、海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省部验收,青海湖湟鱼洄游通道、西宁市水生态廊道等5个水系连通工程全面完工并发挥效益。两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有效,221座水电站安装了生态基流监控设施,163座引水式水电站落实了生态基流下泄工程措施。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1472起,解决了一大批侵占河湖、破坏河湖的“老大难”问题,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这五年,是青海水利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治水兴水作为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出台了《关于青海省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问题,不断加大水利投入力度,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累计落实水利投资345.8亿元,是“十二五”的1.22倍,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投资的42.1%。其中,累计投入民生水利建设资金289.35亿元,占“十三五”水利总投入的83.9%。

  这五年,是青海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最快的时期。先后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北干一期和黄河干流防洪工程,黄河沿岸拉西瓦、公伯峡、李家峡等四大水库灌区主干渠通水试运行,马什格羊、哇沿等10余座水库建成并下闸蓄水,北干二期、西干渠和蓄集峡等节水供水重大项目建设完成预定目标。开工建设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以及杨家、老虎口、诺木洪、国庆、浩门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节水供水、农牧区水利、防洪抗旱减灾、水利信息化、水利脱贫攻坚等中小型水利项目齐头并进,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引黄济宁、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等事关全局、支撑发展、惠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治水兴水新格局加速形成。

  这五年,是水利行业监管措施最有力的时期。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管水,修订制定并颁布施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青海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水法规规章。加快构建水利监督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国家节水行动,深入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和完善责任考核体系,连续8年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加强河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汛减灾、节约用水、水利资金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形成了水利行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监管格局,供水保障能力大大增强,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工程运行平稳安全可靠,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安全感、幸福感。

  这五年,是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步伐最大的时期。我们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压实责任,有力保障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水利部门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进一步强化了节约用水、河湖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旱灾害防御等方面的职责。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总河长,设立省、市(州)、县(区)三级河长制办公室55个,明确各级河湖长5925名,落实河湖管护员16263名、并统筹纳入村级公益岗位,河长制湖长制实现从“有名”向“有实”、“有能”的转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圆满收官,5677项工程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基本实现了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的预期目标。水利投融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引大济湟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推进51处万亩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精准补贴等水价形成机制,组建246个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成立了225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完成基层管理站房更新改造133项,基层水管单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管理效果明显提高。水利行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青海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一期成果启用上线,完善了29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完成11个县(区)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有效防范了局部地区洪旱灾害。着力加强青南地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玉树“订单式”水利人才培养荣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全省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丰硕,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五年的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弥足珍贵、体会极为深刻。一是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贯彻好、落实好;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使之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各方面,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各环节;三是必须加快补上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强化行业监管,确保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五是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汇聚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结果。我代表省水利厅党组向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长期奋战在水利基层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省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抢抓“十四五”战略机遇,推动青海水利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落实“一优两高”战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水利发展的新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精准发力,有所作为。

  (一)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 新发展阶段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会通过的《建议》对水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涵盖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水旱灾害防御、河湖长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方面面。二是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会《建议》明确提出了统筹区域流域、地上地下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布局建设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水利工程,实现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水安全保障的新要求。三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我们扛起源头责任、履行干流担当,补齐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弱项和加强河湖、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环境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要求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指标,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我们管好水资源、做实节约用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了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六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由“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水利建设标准,更好地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高水平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问题。

  2. 贯彻新发展理念水利工作面临新挑战。当前,我省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长期并存,水网建设任重道远。二是洪旱灾害频繁,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重点城镇防洪能力仍然不足,农村水系还未全面系统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农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保障能力弱。全省现有耕地灌溉率仅为3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差距较大。四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任务艰巨。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6.21万平方公里(不含冻融侵蚀),目前治理面积仅占总流失面积的11.47%,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五是体制机制尚不够完善,水利投入欠账多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水利建设投入缺口大、历史欠账多,县(市、区)配套资金落实难。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审批面临诸多制约。工程建设进度慢,效益不能及时发挥。水权水价等改革推进慢。水利科技创新以及人才支撑能力不强。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仍显薄弱。

  3. 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水利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一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机遇。对标对表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现代水网规划布局、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行业监管、体制机制等工作,支持解决好水短缺、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二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的机遇。中央、省委会议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在国内循环中吸纳投资多、覆盖范围大、产业链条长的优势,加快实施引调水、防洪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三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18”讲话和《规划纲要》,保护“中华水塔”、协同推进流域大治理是青海水利的重大机遇。四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落实“三个最大”重大要求,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水利要着眼于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坚持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不折不扣地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从根本上破除水资源短缺瓶颈;着眼于生态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切实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乡村振兴,水利是基础保障,需要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强化农村河湖管理,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和城乡水利一体化。六是进一步强化水利行业监管的机遇。国家持续深化“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我们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整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下功夫抓好防范水旱灾害风险,抓实节约用水、水资源、河湖、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领域的监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抓手。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十四五”青海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我省推进“一优两高”、守护好地球“第三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建设“五个示范省”战略部署,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守护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江河湖泊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保护好“中华水塔”、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做好“十四五”水利工作,要把握以下原则:一要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提高水利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二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增强水安全意识,着力防范和化解水利领域重大风险,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基础。三要坚持生态优先。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分类施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城乡区域、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坚持保护、治理、修复相结合,协调解决突出水问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要坚持改革创新。以推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为切入点,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治理体系。六要坚持依法治水。加快完善河湖长制、取水许可、河道管理等领域的法规制度,加大水利普法宣传力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明确“十四五”水利重点目标任务。

  通过5年努力,到2025年要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全省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控制指标符合国家要求。

  ——水生态治理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加快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建设,有效提高水生态水环境水平。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0平方公里,其中水利行业治理18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8%。

  ——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加快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构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新增供水能力4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持续巩固提升农村牧区供水保障水平,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在建、新建水库配套灌区建设。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保护和恢复河湖行蓄洪空间,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断提高流域区域水旱灾害防治能力。全省城镇防洪重点河段达标率达到85%。

  ——水利行业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监管,着力提升水利行业管理能力。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90%;重点取用水户监管率达到85%。

  围绕上述目标,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 以现代水网建设为核心,补上水利工程短板。“十四五”时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集中攻坚期。我们要从当前水利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加快健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升水利供给保障水平和质量。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聚焦现代水网建设,统筹规划“十四五”水利重点任务、工程布局、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按照“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推动形成东部构建水网、西部优化配置、环湖系统治理、源头保护生态的发展格局,做到优势互补、区域共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水利协调均衡发展。编制省、市(州)、县三级水网规划,明确各级水网建设目标任务。

  二是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完成黑河、香日德河、布哈河等主要支流重点河段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任务,推进实施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建设,合理提高重点河流险工险段防洪标准,开展山洪沟治理,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以超标洪水预报预警为抓手,加强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应用,推进实施洪水调度和风险管理,有效降低洪水灾害风险。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型水库、抗旱应急备用井。强化干旱监测预警预报和指挥调度,切实提高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构建兰西城市群现代水网体系,全面建成引大济湟工程,开工建设引黄济宁工程,早日开工积石峡灌区二期、李家峡南干渠二期等灌区工程,加快中小型水源及配套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建成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开工建设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蓄集峡水利枢纽配套工程,深化引通济柴、香日德水库等前期工作。提升泛共和盆地水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实施“三滩”引水生态治理一期工程。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升级改造农牧区供水设施,推进农牧区规模化供水。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做好扎毛、马什格羊、老虎口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大中小微相结合的粮食生产水利保障体系,促进农牧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全面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让农牧民喝上放心水。在城镇周边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积极推动供水管网与城镇管网连通,促进城镇供水向乡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在牧区等人口相对分散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更新改造现有老旧管网。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推动已建水库、引调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向农牧区供水,解决农牧区供水水源不稳定问题。

  四是维持河湖生态廊道功能。围绕建设“幸福河湖”需求,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围绕保护“中华水塔”要求,明确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范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率,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快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围绕乡村建设行动,以县域为单元,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示范样板,不断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五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加强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优化水文等监测站网体系布局,稳步推进水文监测现代化建设,推动监测方式改革。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水利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加快水利工程智慧化、现代水网智能化。推进涉水业务智能应用,提升信息整合共享和业务智能管理水平。

  2. 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强化水利行业监管。“十四五”时期是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全面强化期。我们要在法制体制机制上再发力、再提高,通过完善行业监管体系,推进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监管,让制度长牙,使红线带电,形成不可越雷池一步的硬约束,坚定不移调整人的涉水行为。

  一是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修订河道管理等地方水法律法规,加快河湖长制等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强化水利综合执法,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严厉查处涉水违法行为。

  二是完善行业监管体系。按照“全面覆盖、上下贯通、保障到位”的要求,完善省级监管体系,推动水利监管体系向市(州)、县(区)一级延伸。聚焦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灾害防御、水土保持、水利资金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明晰综合监管、专业监管、专职监管、日常监管四个层次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加强各级水利部门监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到2022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省水利行业的监管体系,各层级各领域监管工作全面展开,监管效能逐步提升。

  三是落实水资源监管行动。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事中事后监管,严格取用水监督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控,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

  四是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重点领域节水,加强节水载体建设,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加强节水宣传,促进全社会节水。

  五是落实河湖保护行动。以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实行“一河(湖)一策”,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六是落实水利工程监管行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四制”,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动态监管模式,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健全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推动落实工程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三到位”,保障工程长效良性运行。

  七是落实水土保持监管行动。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进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加强预防监督,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全覆盖,建立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机制,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加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严格落实督查问责制度,建立督查责任与违规问责长效机制。

  3.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水利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坚持把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作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一是进一步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水行政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涉水行政审批承诺报备制,分类优化涉水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和流程,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升水行政管理效能。

  二是抓实水权水价改革。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平台,鼓励和引导区域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与农民承受能力、节水成效、地方财力相匹配的水费收缴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加快建立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落实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水价优惠政策。

  三是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优化水利投融资结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落实好各级财政支持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治理,不断激发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持续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改革。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管理,强化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扎实做好2021年各项水利工作,实现“十四五”水利高质量发展良好开局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涉水工作,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一)聚焦弱项补短板,着手构建省、市州、县三级水网。

  一是着力抓好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完成《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等重点规划报审工作,加紧完善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启动编制省、市(州)、县三级水网规划。持续推进引黄济宁、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三滩”引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开展引通济柴、香日德水库工程前期论证。同步推进中小型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及时开工创造条件。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多渠道争取水利建设投资,紧盯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关键环节,统筹调度水利投资计划执行,强力推进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渠二期、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新建、续建中小型水库及灌区配套实施进程。全力抓好引黄济宁工程各环节工作。

  三是扎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按照“消隐患、提标准、强弱项”的要求,稳步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组织开展全省水库(含水电站)病险情况摸底调查,研究制定“十四五”水库除险加固计划,配套完善重点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安全监测设施,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加强水毁灾损工程修复,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及主要支流防洪达标建设。重点抓好超标洪水应对、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三件大事”,扎实推进第一次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效益正常发挥。

  四是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和巩固维护好已建农牧区供水工程成果,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围绕农牧民富裕富足,推进实施一批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建设杂多萨呼腾、大通大河滩等小型水库,加快补齐水源工程短板。加强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年内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收费目标,为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打牢基础。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加快推进中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项目落地落实,年内实施6个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围绕乡村宜居宜业,加快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步伐。

  五是切实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统筹推进五大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实施16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扎实做好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涉水问题整改、木里矿区和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水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涉水工作。积极推进绿色水电站创建。

  六是着力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抓好青海水利“一张图”建设,抓好资源整合一期成果三级应用,上线运行青海水利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引大济湟工程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山洪灾害省级平台更新改造等工作,加快推进水库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数字化、灌区管理智慧化,确保信息化项目安全、实用。

  (二)突出重点强监管,持续提升水利管理能力。

  一是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狠抓基础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高效转变。打好基础,完成用水定额修订,加强用水定额与计划用水管理,强化节水约束。立好标杆,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节水机关建设,加大节水型高校等载体建设力度。严格节水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强化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检查,健全节水评价制度,加大节水宣传力度。

  二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年度考核工作。研究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切实抓好重要河湖生态流量管控。严格实施取用水监督管理,组织做好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问题整改提升和用水统计调查工作,加快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推广。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完成我省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工作。

  三是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加强基层河湖保护队伍建设。严格河湖管理检查,强化河湖长责任主体履职尽责。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开展“回头看”,持续推进“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任务落实。强化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运用,进一步加强涉河非水利建设项目及河道采砂管理,推动健康河湖评价试点工作。

  四是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监管。持续推动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强化预防监督,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违规项目整改和遥感监管现场复核查处。持续开展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地区年度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稳步推进省级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五是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以质量安全为主线,严格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认真落实水利部《指导意见》,加快建立与青海水利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管理制度。加强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信用平台管理,强化招投标监管,维护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全力做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北干一期及李家峡、公伯峡水库灌区等重点工程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统筹推进面上项目扫尾、验收和移交工作,确保工程如期交付使用并发挥效益。研究制定《青海省万亩以上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三)扭住关键提水平,不断完善综合治理体系。

  一是持续加强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突出整治重大风险、重大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省水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全面落实疫情防控责任,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生水利保障工作。

  二是不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实行涉企行政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推行水行政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抓好湟水水量分配试点,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量调度协商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26处灌区、54万亩改革任务。结合农区牧区特点,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示范创建工作。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创建。持续推进PPP投融资项目建设实施,积极开展引黄济宁等重大项目投融资研究。

  三是着力提升水利行业发展支撑能力。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联合攻关,突出高质量发展重大水利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强化综合督查能力,健全水利综合督查机制,突出抓好水利建设、农村牧区供水、水土保持、水库大坝安全、河湖监管,强化监督成果运用。强化法治保障能力,加快《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立法,推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河道管理等规章修订。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升普法执法水平,依法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

  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水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涉水网络舆情研判和管理。积极开展“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

  (二)坚持为民宗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将守初心、担使命与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让人民群众在水利改革发展中体验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认真履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职责,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好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坚持党管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全面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强化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和人才队伍建设。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激励广大干部履职有为、激情干事。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着力深化标本兼治。持续深化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格日常监督,强化执纪问责,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举一反三,持续做好巡视、督查、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六)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努力提升行业文明程度。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坚持不懈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讲好水利故事,凝聚起推动青海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同志们,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再掀新高潮、水利行业强监管再上新台阶,为全省“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最后,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代表省水利厅党组给大家拜年,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责编: 瑶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