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实施水利扶贫三年行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媒体关注
中国财经报:为了大地的丰收——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护促现代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2020-10-13 16:38  

  本报记者 李存才

  9月中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的田野里,甘蓝、西兰花、大白菜、娃娃菜等特色蔬菜作物收获在即。48岁的农企老板刘海峰一边招呼乡亲们下田摘菜;一边联系专业运输公司的冷链运输车辆,将这些新上市的蔬菜运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感谢政府部门搭建了良好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成就了我和乡亲们脱贫增收的梦想。”刘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喜不自禁。

  刘海峰是吴忠市利通区开元社区居民。2018年,他经过实地考察,多方筹集资金100万元,在金积镇流转了680亩土地,将原来种植玉米、水稻的土地进行了结构调整,种上了特色蔬菜。2019年,菜园实现产值500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实现利润近百万元。

  今年5月,35岁的贵州贵阳农民罗许生等人辗转来到利通区,在刘海峰承包的菜园里负责摘菜和日常管理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使各自的家庭脱了贫。

  如今,在宁夏引黄灌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依靠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发展现代农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了脱贫增收。

  宁夏引黄灌区始于秦汉,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灌区内历史超过百年的古渠有14条,总长1292公里,2017年被国际灌排委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站在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一隅,宁夏秦汉渠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王瑞斌拿着一张水文地图对记者介绍说,1999年以来,国家财政累计投入50多亿元资金在宁夏沿黄灌区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如今,灌区内形成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五级渠系相连的现代农田水利设施网络,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据统计,自2000年至2019年,秦汉灌区农牧业产业连年增产增收,而灌区的年用水量却从原来的17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1.5亿立方米,累计节水6.5亿立方米,成效显著。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之后如何管好用好,使其持续发挥作用,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近年来,吴忠市利通区探索出了一条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金银滩镇东沟湾村农民王兴峰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时常因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产生纠纷。2016年以来,在上级的支持下,该村成立了金银滩镇兴民水利协会联合会,对当地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不仅消解了矛盾,而且使得亩均水费由过去的每年85元下降到现在的73元,切实减轻了群众用水负担。

  为了保障这种建管并重的体制机制持续有效运行,利通区金银滩镇与灌区管理部门出台了奖补办法,辖区内的各用水协会将农民上缴的水费收齐后上缴灌区管理部门后,灌区管理部门按照每立方米0.05元的标准返还给协会,用于补贴协会的运转和管理人员经费。此举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积极性。

  利通区水利局局长杨汉清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利通区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宁夏引黄现代化生态灌区试点建设规划》,区财政累计投入3.9亿元资金,在全区开展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试点面积超过100万亩,年实现亩均节水100立方米。几年来,区政府将节省出来的水资源通过水权交易机制卖给用水的工业企业,促进了工业发展,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多赢。

  同时,利通区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试点建设利用水联网技术,通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融合,初步完成了引黄灌区骨干渠道和大中型泵站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已有30%的干渠实现测控自动化和精准计量,控制灌溉面积达273万亩。

  宁夏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表示,自治区拟用10年左右时间,逐步完成全区960万亩灌溉面积的配套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灌区计量水平、改善灌排条件、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打造水源可靠、体系完善的现代化生态灌区,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表率。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