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实施水利扶贫三年行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水润石山换新颜
  2017-03-26 17:33  

水润石山换新颜

广西河池兴水治困向石漠化宣战,6年让120万人摘掉了贫困帽

本报记者 庞革平

  《人民日报》(2017年03月26日 11 版)

  

图为巴马县燕洞镇交乐村村民姚光来在家庭水柜取水。 王 勇摄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贵如油。”一句顺口溜道出昔日广西河池群众的尴尬。

  河池地处云贵高原南缘,这里是广西石漠化极其严重的地区之一。缺水,是河池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有力举措治水、兴水,让山区群众摆脱水困,才能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说。

  咬定治水不松劲。从上世纪90年代“地头水柜”大会战,到2009年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大会战,再到去年水利基础设施大会战,河池水利扶贫成效显著。“有了水,就有了脱贫的希望。”老区人不再望天喊渴,山区群众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农民增收渠道多了。6年时间,河池120万人摘掉了贫困帽,开创了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解水困:158万人喝上放心水,大批劳动力解放出来

  说起水,东兰县弄水屯村民罗安宁心情难以平静:“祖祖辈辈为水而愁,1个月不下雨,井里就没水,要走10公里的山路去找水。”

  弄水屯位于大山深处,有水存不住,村民们除了想“农事”还要想“水事”,长年累月缺水煎熬,找水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2010年政府补助,弄水屯建起13个60立方米的家庭水柜,“再不用找水了,就是旱上半年,水柜里的水也够用。”罗安宁激动地说。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交乐村七旬老人姚光来也不再为水愁了:“原来吃水要走几公里山路,挑一担水要一两个小时,如今有了家庭水柜,用水方便多了。”姚光来说,他母亲已经104岁了,母亲之所以长寿,主要是水好、养人。

  让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财政不断加力。在水利部支持下,近年来河池市获得上级下达水利投资66.33亿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村屯的水源、地形、自然条件,采取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延伸管道、引山泉等办法,建成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河池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911处、家庭水柜15746座,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58.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涉及1133个贫困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67%以上。

  “山里人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肠道疾病和妇科病发病率大大降低,户均节省医药费100元左右。”河池市疾病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从有水喝到有“放心水”,河池石漠化片区水利建设快速推进。农村村民不再望天喊渴,大批劳动力从“水困”中解放出来。河池市市长唐云舒说:“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抗旱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也为农村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如今,在河池的山山弄弄,一个个水柜立在田边地头,一条条灌溉管网引向山坡林地,一根根自来水管伸进弄间村屯,一项项水利工程助力大石山区拔穷根。

  解石困:围绕产业兴水利,石山变成宝山

  河池11个县市区,有10个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这样的自然条件,成了困扰河池发展的“石困”。

  逢涝必灾、逢旱缺水。2009年,河池发生4次较大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8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4亿元。2010年3月,又出现持续干旱,48.3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250万亩。这凸显了大石山区水利基础的滞后。用水受困,农田灌溉率低,产业结构难以调整。

  “石山就是宝山!”河池向石漠化宣战。

  蓝钧,201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隆坝村老家,在50万元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又向亲朋好友借了50多万元,带动周边70户贫困户,一起在350亩荒山上种毛葡萄。

  “种植葡萄,最主要是解决水的问题。”蓝钧说,政府扶持基地在山顶建起了大水池,灌溉用水、一体化施肥的网管纵横铺开。“以前村民种玉米,效益低。而毛葡萄根系发达,利于水土保持,还能增加收入。”蓝钧说,现在许多乡亲都通过土地入股加入进来,年底有分红,在基地打工,每天还能有80—120元的收入。

  围绕产业兴水利,石漠化治理调动起群众积极性。“十二五”期间,河池共投入8.27亿元对中小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完成渠系配套改造建设2527公里,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6万亩。

  不仅仅是毛葡萄,天峨的珍珠李、巴马的富硒水稻、环江的红心香柚、金城江的化橘红……在河池石漠化片区,荒山披上了绿装。走进大石山区村,曾经满地乱石、满目荒凉、光秃秃的石窠不见了,代之以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74%。

  谋长远: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利建设为脱贫“输血”

  水活了,山绿了,河池人迎来了好日子。

  “可爱村的过去并不可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支书谭福勇回忆,以前这里人均旱地0.26亩,全村近九成是贫困户,年中缺粮时,邻里只能相互借粮度日。“现在的幸福生活,是3年前不敢想的。”家家户户装上自来水,干净宽阔的石板路,整齐漂亮的民房……

  每逢节假日,南丹县绿稻花海现代农业示范区人头攒动,游客争相赶来欣赏梯田美景,农家乐火了起来,农家旅馆供不应求……有了节水灌溉工程,村里的产业活了,巴平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得益于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河池绿色产业蓬勃兴起。截至去年底,全市种植经济果林88万亩、桑园82.2万亩,核桃、油茶、板栗等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超过500万亩。

  石漠化治理并非易事,河池依然有“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方。“要让山里人脱贫,只有将他们从山上搬出来,逐渐恢复山林生态。”河池市副市长李凤云说。

  下坳镇隆茶村杨昌来刚搬进山下的新房,对于未来的生活,杨昌来很乐观:“这儿有路、有水、有电,孩子上学离学校也近,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以水利扶贫为抓手,河池探索出“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法,通过生态移民、植树造林、圈养牛羊、水土保持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尽管有成绩,但水利仍是大石山区的短板。”河池市水利局局长黄左贤说,河池将以69万贫困人口、684个贫困村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左右。

  水利兴,仓廪实。“活水”滋润大石山区,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