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实施水利扶贫三年行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进展成效
水利扶贫丨四川省凉山州:水利勇担脱贫重任
中国水利杂志    2018-11-23 12:42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为繁重的省份之一,而凉山州是四川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脱贫攻坚,就是凉山州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民生;脱贫攻坚,对这个有50.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9% 的深度贫困地区来说,是一场硬仗。

  因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国家出台了支持凉山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方案,出台17条政策予以特殊支持,以非常之策强力推进大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

  “没有彝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同步的全面小康”“要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庄严承诺响彻蜀中大地,打赢大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凉山地处横断山脉南段,虽高山耸立、大河浩荡,却缺水、缺地、生态脆弱。

  20世纪50年代,凉山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变化天翻地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基础差、底子薄始终是阻碍全州发展的瓶颈。全州17个县市,其中有11个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

  要确保2020年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数据很沉重。

  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因水致贫”才是“穷根儿”。凉山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少骨干大中型综合调蓄工程;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所以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普遍且严重,旱洪灾害频繁,成为凉山脱贫的掣肘。

  凉山要脱贫,水利须先行。

  先让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村民尔古里一指厨房里的水龙头:“通了自来水,我们家就多了一个劳动力。”

  尔古里是凉山州金阳县热水河乡体可洛村人。两年前,她家想喝上干净水,就必须靠丈夫去外面挑。自从通了自来水,丈夫能腾出手来去务工了。“一个月还是能挣个几千块,一年就有几万块,一下就甩掉了‘穷帽子’。” 尔古里说,“我们村这种情况太多了。”  

  据四川省农水局的调研:在部分山区,背水和挑水成了每家每户的“必修课”。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一趟顶多一百三十斤,也仅够一家人一天吃饭和洗澡。在缺水严重的村落,几乎每家都有劳动力被耗费在挑水上。调研显示,每家劳动力每年因缺水能误工120天左右,“如果按一个劳动力一天能挣120元计算,一年就是14000多元,足够三口之家脱贫了。”  

  除占用劳动力资源外,吃水也关系到贫困户们的健康乃至看病支出。根据对13个贫困村的监测,仅以肠胃病等消化道疾病为例,通自来水前发病率高于通水后一倍。“仅这一项,每年人均减少医药费支出就接近100元。”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让贫困户喝上放心水,既能让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得以解放,又能降低贫困户因病致贫概率。

彝族群众喝上自来水

  统计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共计安排凉山州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6.71亿元,累计让77万多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喝上放心水。但截至今年年初,凉山州依然有5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没有喝上放心水。四川省农水局供水处处长周家富解释道:“在全省范围内,没有覆盖自来水的区域,凉山州就占了一大半。”

  “过去这些年,我们一直把让贫困户喝上放心水当成水利扶贫的重中之重。”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过由于川内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且局部地区水源不稳定、基础设施极弱,仍有像凉山州这样地区的贫困人口喝不上放心水。

  饮水安全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脱贫奔小康的硬条件之一。据介绍,四川省此前已选派70余名技术人员赶赴凉山,用于开展帮扶工作,其中农村自来水设计、建设和运管领域技术员就占了一半左右。

  2018年,四川省再另行安排88个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补助资金7.7亿元,获得该资金总额最多的正是大小凉山地区。依据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2018—2020年,四川省将每年国家下达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的30%以上,用于11个深度贫困县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根据估算,凉山州本级只需配套少量资金,就可以在2020年年底前让全州剩下的5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用上自来水。而这些新建的自来水厂,将全部纳入已建成县级水质监测检测系统。

  钱有了,水质也有了保障,供水管网怎么管?贫困户用不用得起?

  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干线管网由水厂负责,支线及以下管网由各村负责。管网的巡查管理将由各村的水利公益性巡管员承担。今年,凉山州的11个贫困县将设置1800多名水利公益性巡管员,上岗人员都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遴选。

  而由于剩余贫困村多数取水条件较好,意味着取水制水成本并不高。少数取水制水成本高的村子,也定下了一条“农村自来水价不得超过当地城镇水平”的红线,超出部分将由地方财政补齐。

金阳县丙乙底村彝家新寨

  啃下水利扶贫的“硬骨头”

  在龚文波短暂回成都汇报工作的间隙,记者见到了这位风尘仆仆的扶贫干部。2018年6月份,这位四川省电力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有了“兼职”身份:省水利系统综合帮扶工作队领队。

  龚文波告诉记者,今后两年半的时间,他和省水利系统综合帮扶工作队48名队员的重点任务,就是扎根在大小凉山深处,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的覆盖率,同时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支撑特色农林产业发展。这也是公认的凉山州水利扶贫“硬骨头”。

  凉山州水务局水利科科长杨勇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有效灌溉面积达99万亩左右,而同期11个县的耕地面积已达232万亩。换言之,尚有近六成耕地为靠天吃饭的“望天田”。

  “除了农村饮水,灌溉的问题不解决,很难彻底脱贫。”谈到脱贫攻坚的方向,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对凉山州而言,促农增收最有效的手段是发展特色农林产业。而光照强导致的蒸发量大、高海拔落差导致的取水难度大和成本高,让凉山的特色农林产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支持。

  水利工程的开建速度也相当神速。2018年6月28日,位于西昌市太和镇外的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从2018年3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到完成开工准备,前后仅仅3个月。

  开工为何如此之快?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1999年竣工的大桥水库地处冕宁县与西昌市交界处。其设计总库容量6.58亿立方米,扣除附近灌区和邻近城市的供水量外,水库每年尚有3亿立方米左右的富余库容。

  “考虑到大中型水库建设投资额度大、周期长、难度高,现在着手修建很难保证在2020 年年底前投用。”四川省水利建管处副处长徐波说,把水库的富余库容转化成灌溉用水是一条可行之路。同时,改扩建工程投资额度相对小、难度不高且见效快。根据设计,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涉及冕宁、西昌、德昌3县(市),设计灌溉面积45.85万亩,多年平均供水量2.55亿立方米。

  “产水配套和水源建设都是为了灌面扩域,这也是凉山州水利扶贫的重点。”省农水局农水处处长陈鹏认为,为贫困村引来灌溉水,事关增收这个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

水电移民集中安置点

  根据规划,今后3年,四川省将投入中央、省级水利扶贫项目资金30亿元左右,重点用于凉山州在内的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其中,涉及灌面扩域的工程建设,共计划投入近10.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围绕灌区续建配套、小农水建设、骨干工程小型水库建设和病险水库整治四大工程展开。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透露,除了投入“真金白银”外,四川省还将拿出特色政策——对11个深度贫困县启动执行“三增一免”政策。具体内容是,新增水利脱贫攻坚资金、新增水利脱贫攻坚项目和新增水利脱贫攻坚举措,免除纳入年度专项计划的水利新增发展专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

  要修建更多的灌溉工程,直接影响了龚文波带领的帮扶工作队的人员构成。龚文波说,他所带领的队伍中,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上农村自来水建管技术人员,占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一来凉山的技术力量薄弱,二来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在凉山州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难度极大。”龚文波说,今后要啃“硬骨头”,就靠这些技术骨干了。

  扶贫先从精神和志气开始

  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有一个小村子的出行难问题引起了他的关心。这就是被称为“悬崖村”的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勒尔社。

  仅仅一年多以后,这里发生了偌大变化——钢梯修好了、电通了、农家乐开业了……最大的变化,是村民丢掉了懒散的坏毛病,他们的致富信心被点燃,干劲上来了。

  “悬崖村”精气神儿的转变,是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扶智、扶志的成效所在。曾经,这里环境恶劣,且教育落后、观念陈旧,简直就是凉山州深度贫困的缩影——

  四川省委某领导到凉山州调研时,发现贫困户家的桌椅板凳和衣柜都是铁皮的,这让他很好奇。后来得知,天一冷,给困难群众配的木制家具都被老乡烧来烤火了。捐赠的洗衣机,老乡干脆拿来当了装东西的容器。

2013年2月,“悬崖村”的藤梯

  受传统文化影响,贫困地区群众只会“养猪过年、养羊御寒、养鸡换盐巴钱”,习俗就是“以酒当茶、杀牲待客、好要面子”,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尚未消除。金阳县马依足乡的贫困户贾巴日者,叔叔过世时他杀牛宰羊,欠下的债至今仍没还上。

  原来,凉山是我国典型的“直过民族”特困地区,“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间经历巨大变迁,社会发育不全,物质上虽然接触到了现代社会,精神上还没有融入现代文明。

  贫困群众观念落后、干部工作能力不够,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拦路虎。凉山不仅要兴水富民,更要下决心解决精神贫困。

  移风易俗、融入现代,绝非一日之功。以前是没水洗手洗澡,现在在水利部门的帮扶下通了水,就要引导贫困群众从“五洗”(洗脸、洗脚、洗碗、洗衣、洗澡)做起,养成现代文明习惯,比如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

  昭觉县向陈规陋习宣战实施的“五项革命”,首先针对的就是红白事。普格县东山乡的《村规民约》规定:“丧事宰牛不超过10头,喜事杀猪不超过15头,邻里之间红白喜事礼尚往来不准超过200元。”通过全面开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凉山州贫困群众的陈规陋习正在逐步祛除。2018年1月,在四川评选出的全省首批1481个“四好”村中,凉山州占了76个。 

  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凉山州“砸锅卖铁”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民族地区15 年免费教育,从幼儿抓起,帮助彝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过好“语言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得益于免费教育计划的杜基布池毕业于成都铁路卫校,他说“教育有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川省委、省政府也连续开出药方。《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瞄向彝家新寨建设、教育扶贫提升、现代文明普及等突出问题精准发力。省里随后再出台17 条具体支持政策措施,强化造血功能。

  2017 年,凉山州借鉴小凉山彝区“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创新深度贫困地区激励引导机制,在全州2072个贫困村开展“以购代捐”活动,使扶贫帮扶从传统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

  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有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32户134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村。经州政府牵线,广东南海小农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谷莫村签订了“以购代捐”农产品购销协议。驻村工作组通过“以奖代补”“以购代捐”的形式,大力发展阉鸡产业,为谷莫村短期发展注入活力,2017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培训1人、改变1家、脱贫1户”,凉山州还依托县委党校三年内将12.73万名贫困户适龄劳动力轮训一遍,培养新型农民。同时创办“农民夜校”3745所,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帮助算清政策账、收入账,由“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小康幸福生活。

普格县红军树村的孩子们在新村里嬉戏

  来到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村村民莫日聪家新盖的楼房,一家5口人衣着整洁,脸上干干净净。之前经济收入一直较低,近几年种烤烟,家里慢慢攒了一点钱。拿到3.5万元的建房补助,住进了新房,习惯也逐渐变好了。以前妻子蹲在地上做饭,大家围着火在地上吃饭;现在改用灶台做饭,一家人上桌吃饭。“明年再来我们家,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和惊喜。”

  中秋节到了,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村民俄底曲西给驻村第一书记罗雅宏发去了短信:“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为我们修路、通水,带我们脱贫致富。”

  供图/ 四川省水利厅脱贫办

作者:车小磊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