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2016-10-11
【字体:

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刘学钊

 

  黑格尔曾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所谓家园,其实就是由文化认同所引发的精神上的归属感、思想上的一致性和思维上的一贯性。精神家园是一个人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一个政党来说,精神家园就是全体党员共有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目标追求的凝结。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精神的统一,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人是要有精神的,共产党人更应该有理想信仰和追求目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和追求目标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应当坚守的精神家园。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认为最基本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宗旨,即行事的目的和意图,党的宗旨就是党成立的目的与行动意图。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完整、科学的表述。

  (一)党的宗旨的形成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在法国的1830年七月革命和英国的改革运动失败后,马克思分析了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于1848年发表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纲领,这个纲领后来改为《共产党宣言》。在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其以后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确定党的宗旨,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一大《党纲》中提出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二至四大《中国共产党章程》主要是组织程序,没有提及总纲部分。五大《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在任务中提到“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于群众中。”

  2、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了党的宗旨的内容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文中通篇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

  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唯一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加了总纲部分,总纲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党的七大之后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庄严地载入党章。

  (二)党的宗旨的主要内容

  党的宗旨所涵盖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党服务的范围是“人民”,强调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这是党的宗旨内涵中“量”的界限,更是“质”的规定,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

  第二,党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党服务人民要做到“完全”“彻底”“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这就保持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永远同人民心连心,真正体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

  第三,党服务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一切言行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民谋利益。一个“谋”字充分表明:服务主体在精神状态上是主动地自觉地服务,而不是消极应付;思路上是创造性地服务,而不是墨守成规;行动上是脚踏实地地服务,而不是坐而论道、患得患失;标准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的检验标准,而不是自我满足、自以为是。

  第四,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群众路线。

  上述四个方面是党的宗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从党的根本性质、从党的历史使命来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从《共产党宣言》一直到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最高标准和行为准则。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直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锋队的性质,保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一旦淡化或背弃了这一宗旨,就意味着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共产党也就不成为共产党了。所以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宗旨观念。

  (三)怎样做到牢固树立宗旨观念

  第一,把党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共产党员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职责。马克思最早将掌握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巴黎公社权力的人称为“公仆”。恩格斯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他还说:“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目的,一切工作努力服务的对象,此外没有第二个目的,也没有第二个对象。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由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三条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里讲的人民的公仆,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措施,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都必须使劳动人民从中得到好处。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使人民有获得感”。作为一名党员,把党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是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准则,作为人生目的出发点和归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尽心竭力为人民办事。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问题决策是否符合群众利益。因此,我们作为国家机关的共产党员,想问题、提建议、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党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根本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甘做人民的公仆

  坚持党的宗旨就是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时刻想着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终身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始终如一地拥护我们党,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在,我们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国内社会矛盾特点更为突出,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更加多样化,也就更需要我们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甘做人民公仆,就要求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三,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严格按照党章办事,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各项法律法规。只有保持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才能树立宗旨意识,才能把心事用在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在行动上去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使党成为群众拥护的党。

  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

  公与私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也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无法回避的问题。“公”与“私”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经济领域里的所有制概念;二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利益概念,“公”即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私”即个人利益;三是思想领域里的道德概念,“公”即为社会或为集体的思想和行为,“私”即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我这里讲的公与私,主要还是利益观的问题。

  公与私的利益问题,是能否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提出“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党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精神家园,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一)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就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们党在成立之初以及革命、建设年代,的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我们党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领导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时期,共产党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打土豪分田地,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当家做主的。同时党要求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是为人民打天下的军队。正因为这样,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保护。在革命年代,无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如此,老百姓为了掩护共产党员,宁可自己的亲人被杀害,也要保护共产党员,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人民群众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他们从来不谋求个人利益,事事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只有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番话意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自觉把个人利益服从于群众的利益。只有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最近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彭德怀元帅》,剧中讲述了大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典型。比如彭德怀元帅将大量给他个人的慰问品都分发给志愿军战士们,时刻想到的也是战士们。正因为这样,彭总司令受到了志愿军官兵的尊敬。又比如东北志愿军战士宋卫国(宋老根)面对敌人的碉堡,自己抢着去炸毁敌人的碉堡。还有志愿军战士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住敌人的机枪等等。在建设年代,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都是如此。大量实例说明,一个共产党员要成为人民拥戴的真正共产党员,不是靠你的地位和权威,而是靠你的党性,靠你的品德。只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才能成为合格党员。

  (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要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公与私的关系本来是泾渭分明,连常人都不难辨别。如果分不清公与私,或者有意混淆公与私,不仅坚守不住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甚至有可能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在公私分明方面,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楷模。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是嗜好抽烟的。上世纪60年代,有工作人员打听到国外有种带嘴儿的烟能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便委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打,并打算从“公烟”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泽东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认为公家的就是公家的,个人的就是个人的,这烟钱只能从自己的收入中开支。

  周恩来总理也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他到各省考察开会时,都吃工作餐,如数付钱交粮票。有一次,他到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先坐车去北京饭店理发,一出门就提醒司机说,到北京饭店是私事,从北京饭店到人民大会堂才是公事,不要搞错了。原来,周总理自己外出用车,早就立下了一个严格规矩,凡属私人用车,由司机记账入册,车费月底从他工资中一并扣除。“占便宜的事儿一点儿都不能做”,焦裕禄主动带头废除“特殊物资供应券”,一家人以窝窝头充饥,婉拒下属送来的鲜鱼;“在位的时候,没为家乡做过什么,现在退下来了,我要回去种树,为家乡百姓造片绿”,杨善洲带领群众在大亮山上植树造林,却不肯为女儿“农转非”走一次后门。老一辈革命家公私分明的高贵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时下某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仅没有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反而私而忘公,将自己变成了地道的“公家人”,公车私用、公请私客、公费旅游等屡见不鲜,甚至还心安理得。这样的人之所以“公私观”存在偏差,最根本的原因是头脑中“私”的色彩太浓、成分太重。凡事私字当先,计较私利,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对自己有利的就办,没利的就不办。我们机关党委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对于这种人,群众的心里实际上是有一杆秤的,虽然群众有时不表达出来,但他们内心是瞧不起的。一个计较私利的人,不管他的嘴里说得有多漂亮,工作能力有多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做到公私分明。

  三、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作风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只躺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只图享乐,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注定要走向衰败的。同样的道理,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如果痴迷于贪图享乐,热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早晚要腐而败之的。

  “艰苦奋斗”一词最早出自毛泽东同志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其字面意思为:“不畏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斗争”。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共产党员必须保持的政治本色,也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郑重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廉洁奉公是为官之本,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一)保持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党的优良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等。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三是实践总结党概括出来的优良作风,如“实事求是”“大公无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等。

  这些优良传统是继承和吸收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总结出来的,是党的精神力量所在,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根本。比如早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叶挺指挥的独立团,就表现了严格的革命纪律,以其英勇善战而被誉为“铁军”,后来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直到人民解放军,都继承了这种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许多成功人士都是靠着这种优良传统而取得成功的。因此,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既是对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要求。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只有保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作风。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作风是什么?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个人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对一个政党来讲,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对一个个人来讲,作风同样关乎个人的形象,关乎个人的品德。党的作风建设,过去主要讲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讲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出了一套转变党的作风的“组合拳”。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我们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已经讲过了。今天我主要想讲讲个人的作风建设问题。

  个人作风是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个人的作风建设一般包括思想、工作、道德等行为的建设。

  从思想作风建设来看,我们有的人老子天下第一,总是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我;也有的人把完成工作任务当成是为某某在完成。这主要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只有把好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把个人理想融入现实工作中,把自我打拼融入共同奋斗中,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从工作作风建设来看,我们有的人对上对下态度不一致,对下耍威风,口气很大,听不进不同意见;也有的人遇到困难就找机会推脱,不敢担当。这主要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用到工作之中。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遇到问题不绕道,遇到矛盾不上交,敢抓敢管,敢闯敢试,勇于攻坚克难。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做到接受任务不讲价钱,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竭尽全力,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从生活作风建设来看,我们有的人讲究条件,害怕吃苦,机关党委没有多少脏活累活,不愿意做稍微有些体力或者是需要动脑筋的活。我们要坚持反对“四风”,遵纪守法,管住小节,挡住诱惑。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三)弘扬勤俭节约美德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其发扬光大,联合国专门把10月31日设立为“国际勤俭日”,也就是提醒并要求人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古人有:“克勤于民,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以养德”等名言警句。毛泽东同志告诫广大党员“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都是对共产党人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忠告。

  9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之所以能由弱到强、跻身前列,就在于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当作政治本色和传家之宝。实践证明,党员干部一旦丢掉了这一传家宝,思想就会扭曲,作风就会变差,行为就会走偏,最终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威胁到党的执政基础。建党之初的总书记向忠发,就是因为追求奢靡生活,而成为了可耻的叛徒。现在有的党员干部追求奢靡腐化的生活,走上了贪污腐败道路,也是因为丢失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传家宝”。当然,我们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必须守住勤俭节约这一传家宝,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功利化”“物质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责编:姜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