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16年专题报道--纪念新《水土保持法》施行五周年--重点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县
  
新县“十二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宣传典型资料
  2016-02-25 17:12  

新县黄毛尖风电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依托国家对老区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为契机,围绕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定位,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题,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充分挖掘当地水土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水土保持精品工程,实现以点带面,增强项目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十二五”以来国家共扶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项目资金23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8km2。

  新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中,坚持山、水、田、林、路、草、能、居综合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措施优化配置,构建了以特色产业(茶叶、银杏、板栗、油茶、中药材)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型、以循环农业为栽体的生态清洁型、以风景名胜为依托的生态景观型、以农户庄园开发为基础的生态休闲型治理模式,总结出了“治理一片山,营造一片林,建立一个场,留下一批人,健全一套管理制度,办成一个经济实体”的“六个一”的建管模式,营造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浓厚氛围。至2015年底,全县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92%,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0.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80%,一颗“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璀璨明珠闪耀在大别山区。

  1、生态立县,规划先行,举全县之力,建生态家园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新县被列入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县,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做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长远规划,有年度计划,有专门组织,有目标考核。坚持把水土保持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县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紧密结合,先后编制了《新县淮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长江流域新县水土保持规划》、《新县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新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同时统筹林业、国土、住建、环保、农开扶贫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县境内沿淮河、长江流域治理规划、县城园林规划、主干道绿化整治规划,分期分批分片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一个是红色常红,绿色常绿,特色更特,新县更新的新县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2、综合治理,规模开发,治穷山恶水,建“绿色银行”

  新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立足县情,抓住根本,把水土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坚持念好“山字经” ,写好“兴林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为突破口,组织千军万马,治理千沟万壑,大力培植林果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兴办水保加工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走出一条“山上建林场,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水土保持系列开发之路。全县已发展茶叶30万亩,油茶26万亩,板栗、银杏65万亩,杉木、檫木等用材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7%,活立木蓄积量达308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19.5亿元。

  3、生态修复、封育结合,坚持三大措施并举,实现三大效益共赢

  新县的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2002年,新县在境内金兰山、连康山、西大山集中连片的县城西循环公路沿线7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面积为281.2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生态修复试点区,在试点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总目标,坚持三大措施并举,实行三大效益兼顾,理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至2015年底试点区栽植水保林760公顷,封育治理22500公顷,种草200公顷,建围栏15.4千米,新整修塘堰65处,建谷坊30座等配套措施,区域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6.7%,新增拦蓄水量2129万立方米,减蚀量达29.6万吨,蓄水效益25.7%,保土效益76.8%,区域内的连康山、金兰山和江淮岭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106个生态修复试点县之一,是人们登山休闲、领略自然风光的最佳去处。

  4、树立生态理念,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农村

  新县充分利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水保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培育了生态文化,将水保工程建设与生态新县建设相结合,倡导尊山敬水爱林风尚,自觉做到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村如子,实现从“眼里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转变。二是优化了人居环境,将水保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山、水、林、田、路、草、能、居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全县已重点打造美丽乡村十个示范村,十个重点村,推进百村扶贫开发,百分之百村环境整治。全县已创建省级生态村27个,市级生态村26个,省级卫生村44个,市级卫生村42个,占全县197个行政村70.5%。三是助推了特色乡业发展,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有市场、有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特色农业和中药材产业。全县新引进发展了红豆杉4000亩,葛根、油牡丹3万亩,杭白菊、桔梗、板兰根等中草药材4.5万亩,苗木花卉5000亩等特色产业,这些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5、坚持原生态理念,打造清洁型流域,实现草木共生、水土相连的自然新格局

  新县地跨江淮两大流域,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在工程治理原则上按照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梯次开发,措施上不大挖山,不填塘,做到大面积多布置,小面积巧布置,重点位置重布置,实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不进行人工雕凿,不大砍大挖,并按照山顶松杉戴帽,中部经果缠腰,山脚基本农田,田间沟渠配套,山坡林草覆盖、沟溪修库建塘筑堰的治理模式,经过初步治理的小流域,基本达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全县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128座,塘堰坝1.9万处,总蓄水能力达2.2亿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达76.7%,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6%以上,区内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了草木共生,水土相连,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呈现出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的田园村庄。

  6、传承红色文化,建设健康新县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年代,新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落脚地,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部队,走出了李德生、许世友、郑维山等90多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干部,是全国 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境内现有革命历史纪念地360多处,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受战争创伤和左倾路线的影响,以粮为纲,上山开荒,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八十年代初期,新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1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7.5%,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198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新县列入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县;1992—2002年水利部淮委将新县列入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县,2006年水利部长江委将新县列入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项目县,2012年水利部、财政部将新县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县。通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已初步治理35条小流域,治理面积1030.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3%,新县森林覆盖率达76.7%,植被覆盖率达95%,实现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出境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体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2万个,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7、唤起人们记得住乡愁,忆得起童年的故园

  新县地跨江淮,青分楚豫,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此交汇交融,豫风楚韵,特色浓郁,古村落、古民居,星罗棋布,境内现有中国景观村落3处,中国传统村落2处,河南省传统村落14处,古村民居,遵循历史,按照原生态理念,打造恢复原能,唤醒已沉睡的新县梦、将军梦,如今,新县人民挥椽绘就,梦已成真。新县相继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生态区”、“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强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

  8、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新县在积极开发山场,大规模培植林果资源,加强山区生态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的重点转向以加工增值为主的林果产品系列的开发上来,依托资源优势,兴办水保产业,走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系列开发新路子,使水保向工业延伸,拉紧了林果产业的开发链条,提高了开发效益,促进了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新县先后兴建了一批具有新县特色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羚锐制药公司为龙头的医药加工、以安太公司为天然野生蔬菜保鲜、以新林茶叶公司“两茶”加工等10多家企业。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年加工增加产值达20多亿元,羚锐制药公司已齐身于全国中药“五十”强行列,并成为信阳地区首家上市公司。

  9、政策驱动,激活内力,民营水保,如火如荼

  新县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筹措资金,一是坚持项目扶持与“四个一点”结合(财政投入一点、社会筹措一点、个人捐献一点、受益群众干一点)的办法。二是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承包治理荒山,加快水保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农民和干部职工承包租赁治理开发。三是深化水保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产权拍卖,实现滚动发展。目前,全县已有1100多个水保农户,以户包、联户承包治理开发荒山,涌现出1000亩以上的承包大户30多户,500亩以上水保大户36户,累计治理山场面积达80万亩,过去的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已成为承包者受益的金山银山和聚宝盆。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