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16年专题报道>2016防汛抗旱专题>标题新闻

汪洋在安徽考察防汛抗洪时强调: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全面做好防汛抗洪工作
  2016-06-20 07:04  

汪洋在安徽考察防汛抗洪时强调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全面做好防汛抗洪工作

  本站讯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汪洋6月18日在安徽考察防汛工作,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按照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防汛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等参加考察。

  汪洋在安徽省防指听取了安徽省省长李锦斌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关于防汛抗洪工作情况汇报,深入铜陵长江干堤实地了解长江崩岸应急整治和防汛工作情况。汪洋指出,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我国南方地区降雨过程多,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汛情来势猛。南方已经连续出现10多次暴雨过程,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近二成,南方主要江河水位均高于常年和1998年同期,10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及以上洪水,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山洪泥石流、大风冰雹等频繁发生,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更加明显。针对今年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以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中央部署,汛前早安排、早准备,汛情发生以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防汛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特别是安徽省和长江委对今年的防汛高度重视,应对措施周全,工作准备到位,前一阶段的工作应予充分肯定。

  汪洋强调,目前,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逐渐进入梅雨季节,强降雨过程将集中出现,长江、淮河等主要流域防汛压力与日俱增,发生流域性洪水几率较大。同时,不少地方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部分干群水患意识较为淡漠;长江崩岸对安全度汛带来隐患;很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尚未经受过大洪水的考验;山洪灾害、城市内涝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性,清醒认识当前防汛抗洪形势的严峻性,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防汛各项工作。

  汪洋就切实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这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关键,是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的基础,也是对“两学一做”成果的重要检验。要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对防汛工作进行再督促、再检查、再落实,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思想到位、指导到位、指挥到位。一旦发生汛情灾情,主要领导要深入一线,现场指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因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力造成决口垮坝等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二要加强监测预警,实施科学防控。气象和水情雨情监测预报,是防汛抗旱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要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加强信息交流和分析会商,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要针对长江、两湖水位偏高的实际,科学制定调度方式,精准调度江河湖库防洪工程,发挥好三峡工程、丹江口水库等关键性工程作用,确保关键时刻实现拦洪蓄洪、削峰错峰。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大洪水的准备。三要加强隐患排查,确保安全度汛。全力做好堤防、水库、水电站、涵闸等防洪工程的巡查排险,尤其要加大水位较高或薄弱堤段的巡查密度,抓紧督促病险水库、正在施工的水利设施等严格落实各项度汛措施,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理,不留隐患,不留死角,确保重要堤防不溃堤、水库不垮坝。近期南方地区的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土壤偏饱和,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要全面加强防范工作。四要加强避险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要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对洪涝灾害威胁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台风影响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堤坝、水库下游区群众,一旦出现险情,要采取果断措施,实施避险转移、包干到人。特别要关注中小学校、医院、敬老院、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问题,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此外,要重视城市防洪应急处置,将内涝积水对居民生活、城市运转的影响降到最低。五要加强统一指挥,搞好协调配合。国家防总要加强指挥协调和分类指导。各级防指要切实履行职责,从流域和区域整体出发,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协调好各方利益,统筹好防汛减灾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等,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防汛救灾合力。要加强新闻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为社会各界了解水情、汛情、灾情,支援抗灾救灾创造有利条件。在做好防汛的同时,严防涝旱急转,保障供水安全。

责编:胡亚利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