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民生水利 润泽高原
  2015-09-14 08:54  

民生水利 润泽高原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水利发展掠影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3日 03版)

  年均水资源量达439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2.01亿千瓦;水资源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均高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美誉。这样的“富矿”,属于西藏。

  和平解放之初,水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量自流灌溉农渠,灌溉面积仅28万亩;唯一一座小型电站已报废;城乡处于不设防状态,几乎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样的“尴尬”,也曾属于西藏。

  为用好这座“富矿”,摆脱这个“尴尬”,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水利人在雪域高原治水兴水,绘就了一幅润泽民心的恢宏画卷:和平解放至今,水利总投资达到550亿元,其中,进入21世纪后的3个五年计划的投入超过300亿元。这样的成绩,属于现在的西藏。

  重点工程惠民生

  临近9月,阳光穿透雪域高原稀薄的空气,紫外线有些灼人。在距拉萨市60多公里的林周县旁多乡,一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坝已赫然屹立。这座大坝是西藏目前工程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旁多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旁多水电站运行一年多来,已发电5.54亿度。”旁多水力发电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国新告诉记者,待旁多工程全部完工,西藏将新增灌溉面积35.96万亩,年增产粮食约25.5万吨。

  “‘十五’以后,西藏先后建成了满拉、墨达、雅砻三大灌区,并建成76个万亩以上灌区,控制了粮食主产区的灌溉用水,形成了对全区集中连片耕地灌溉用水的保障系统。”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巩同梁告诉记者。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到今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可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24.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3亿立方米;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5万亩,建成灌溉饲草料地面积18万亩。

  汩汩清流润民心

  走进林芝地区米林县邦仲村的一个藏家小院,女主人白玛正在水龙头旁洗菜。“2005年以前,吃水要去沟里挑,虽然不远,但水不干净。后来实施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村里10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水经常不够用。”望着汩汩清泉,这个八口之家的男主人、邦仲村村支书伍金次仁憨笑着告诉记者,2012年,邦仲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再升级,现在村里家家通上了自来水。

  饮水安全,关乎民心。由于海拔较高、冬季温度较低,西藏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面临更多挑战。除了组织专业人员破解技术难题,为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西藏还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回头看”活动,积极推行农村饮水工程用水户协会管理制度。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达娃扎西表示,为让农牧民群众喝上干净的饮用水,西藏“十五”时期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68万群众吃水问题;“十一五”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实施“户户通”工程,自来水接到群众家里。目前,全区共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7500余处,200多万农牧民群众、在校师生和近4万僧尼吃水问题得到解决。

  减灾屏障保民安

  8月24日,林芝地区八一镇永久村村支书鲁鲁望着被泥石流冲毁的部分房屋仍然心有余悸。鲁鲁说他从小在这个村子长大,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如果不是这段刚修好的防洪堤,这次我们整个村子80多户人家估计全都要被淹了”。

  今年3月开工的永久沟治理工程,目前完工75%,并已体现出效益。它是林芝着力构建的防洪体系的体现,也是西藏近年来防灾减灾综合体系建设的缩影。

  众多河流湖泊在为西藏带来丰富水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涝灾害威胁。加之人口多分散居住在河谷、河口区域,防洪治理分散,防洪基础薄弱,西藏的防洪减灾建设难度较高。自1991年起,水利部已连续派出12期援藏工作组,直接参与西藏水利工作,为当地群众构筑了一道道防洪减灾安全屏障。

  如今,雅鲁藏布江标准堤防挺立,冲巴、莽错等73座病险水库顺利完成除险加固,雅鲁藏布江、狮泉河等9条大江大河、90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完成治理,建设防洪堤总长达2882公里,74个县实施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全区山洪灾害多发区、易发区88万人口直接受益,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陈晨 尕玛多吉 责编:瑶薇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