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15年专题报道--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现场会--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一本权证活了农田水利
  2016-01-06 09:16  

  产权改革顺人心:水定权,人定心,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

  红瓦、白墙、灰脚线,墙上镶嵌着“5588”工程的红色徽标,这是安徽阜南县王化镇大湖村修葺一新的红旗灌溉站。

  “老站坏了十多年了,要不是产权改革,现在都用不上水。”村民陈维森晃着新颁发的产权证高兴地说。

  王化镇是淮河北岸传统的水稻产区,一年至少有三个月要从谷河提水。陈维森介绍,原来的红旗灌溉站归村集体管,这些年外出打工的多了,投工投劳少了,灌溉站管护难了,老站10多年前报废了。“看着清水河里流,就是到不了地头。”村民们年年为水发愁。

  明晰产权,明确事权。阜南县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对小农水工程进行确权登记。“水定权,人定心,有了产权,心里踏实。”陈维森和6户村民合伙,对红旗灌溉站更新改造。从去年9月到12月,引河清淤、维修变压器和机泵,让红旗灌溉站重焕新生,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改善灌溉面积 1500亩。陈维森牵头成立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根据灌溉水量收取水费,用于泵站运行和管理。

  在界首市任寨乡,新修的机井蓄水充沛,灌溉管网伸向田间,出穗的麦头在风中摇曳……任寨乡水利站站长、祥雨水利合作社负责人张志平说,如今全乡2.77万亩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张志平坦言,上世纪90年代初,任寨乡的200多眼机井中,破坏废弃的多达100多眼,毁损率超过一半。

  难题怎么解决?2013年8月,任寨乡探索改革小型水利管护机制,成立了祥雨水利合作社。依托合作社,第一条就是明晰产权,将乡里小农水工程的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颁发给合作社。“有了产权证,就有了责任。”张志平说,如果管不好水,农民浇不上地,那你肯定没法交代。合作社广泛发动种粮大户、技术能手加入,向他们提供抗旱机具、抗旱劳务和技术服务,微利收取服务费作为管护经费。

  界首市财政每年确定拨付合作社奖补资金10万元,用于合作社经费开支,解决了“有人管事、没钱干事”的难题。

  “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明晰产权归属,创新投入管理机制,才能破解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难题,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源头活水滋润肥沃的土地。”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

  投入机制接地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解决资金难。

  产权改革,让农民有了建设小农水工程的积极性。政府因势利导,投资不减。

  说起红旗灌溉站的改造,陈维森坦言:“大头还是政府掏的,我们自筹12万元,申请财政补助60万元,没有政府投入,光靠农民干不起。”

  对于政府而言,这种投入机制接地气。阜南县水务局局长曹涛说,为盘活农田水利,县里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措施,支持农民自主建设公益性小型水利。同时鼓励大户市场化经营,吸引新型农业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创新机制,多元投资紧跟上。在太和县旧县镇大张庄振中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绿油油的麦苗生机勃勃,园区负责人韩振中说,近年来,示范园共流转土地2800 多亩,新打机井16眼,自己投入挖了3000多米的灌渠,实现了沟沟相通。从过去靠天吃饭到现在旱涝保收,关键是镇里给了政策,“园区对水利工程有了管理使用权”,按照管护责任书,在承包期间,水利工程交给示范园使用、管理,负责养护、维修。

  在建设“小农水”之前,示范园里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示范园刚建立不久,底子薄,基础差,由于管护较差,原有的机井毁坏严重,附近付秦沟、大寨沟多年未整修,水位较低,根本满足不了农作物的用水需要,平时主要是靠天等雨。

  阜阳市水务局农水科王冠军说,去年以来,全市小农水工程改造提升中,社会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达1.4亿元,占年度总投资的23.2%,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例逐年上升。

  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截至今年3月,阜阳市累计投入小农水工程6.06亿元,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040千瓦,改造中小型灌区5.6万亩,改造末级渠系18.3万亩。

  市场机制解难题:微利经营,财政奖补,管护主体多样化、不缺位。

  农村小水利,难在有人建没人管。在安徽阜阳,通过市场化运作,发挥财政奖补作用,越来越多的能人参与进来。

  任寨乡马湖村,村级水管员马宗波正在检查一处机井,他手持电子智能卡一插,不远处出水口就喷出清泉。“我的工作就是定期试井,确保水能畅流。现在每个村都有一个管护牌,上面写着水管员姓名和电话,保证不出问题。”

  市场化运作,就得有收费标准。阜阳坚持水利工程微利经营,每亩灌溉费比市场价低10元,而对服务范围外的按市场价收费。为保障管护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对管护好的小机井、半自动化机井给予奖励。

  宁雅光是颍泉区的农机维修人才,每年光讲课费就能收入数万元。让能人参与到“小农水”管护中,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效率。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水利能人建立合作社。

  “我投入20万元,政府补助40多万元,购买了喷灌机等灌溉设备,每年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宁雅光说,去年每眼机井给了200元补助,同时对水管员每月补助600元。

  目前,宁光雅创立的老雅水利专业合作社已拥有成员31户,负责管护86眼机井、72座桥涵、56处沟塘,并提供灌溉、排涝服务。合作社成立以来,工程管护效果良好。保障了灌区上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需求。马湖村农民马伟高兴地说:“现在再也不愁旱时没水了。”去年秋季大旱,通过半自动化机井,他家的8亩多玉米及时灌溉,亩均增产100多斤。

  阜阳培育多样化的小农水管护市场主体,将公益性工程的人员支出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使水利管护没有了后顾之忧。

  “把水利设施交给合作社管护,破解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缺位的难题,实现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有效保障了集体资产不损坏、不流失,确保了农村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于勇说。

  抗灾夺丰收,水利功不可没!2014年阜阳粮食总产548.1万吨,实现十一连丰,连续7年超百亿斤。

责编:杨非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