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14年专题报道--深化改革兴水惠民--水利改革怎么看怎么办
  
叶建春:倒逼机制加速转型 因水制宜深化改革
  2014-12-04 17:05  

倒逼机制加速转型 因水制宜深化改革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 叶建春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随着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富集、人口密集,导致水资源水环境不堪重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亟需因地制宜深化水利改革,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倒逼高耗水行业和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促进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太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现状

  太湖流域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为界,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流域文明因水孕育,受水滋养,与水共存。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为176亿立方米。水资源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支撑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太湖流域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大中型城市最集中、工农业生产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流域总用水量已从1980年的234亿立方米猛增至2013年的350亿立方米,与本地水资源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多年来,流域本地用水不足主要依靠直接从长江取水、调引长江水入太湖流域和上下游重复利用来弥补。同时,太湖流域河湖水体质量尚未根本好转,虽然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但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改变,对河湖污染不断,污染行为与治污行动仍在博弈中。监测数据表明,2012年底水质指标已经基本达到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所确定的近期目标要求,治理太湖仍然任重道远。2013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呈中度富营养化,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总磷、总氮。流域380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36.8%,101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33.7%,超过3/4的省界断面水质为IV类~劣V类,入太湖河道中仍有一条水质为劣V类。

  二、水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

  2013年,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面积、4.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0.3%的GDP,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目前,流域人口5960.7万,人口密度约1600人/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的10倍,城镇化率已达77.6%。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财富聚集,构成了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流域内人均、亩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5和1/2,而年度总用水量已达本地水资源量的两倍,紧缺的本地水资源难以有效支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目前,流域人口已突破规划预测的2030年人口数量,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预期,如果持续这样的发展势头,流域水资源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同时,流域内环太湖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人口、产业快速聚集,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水增长点,特别是距离长江水源较远的流域下游重点地区,正纷纷将取水目标指向东太湖等流域优质水源。此外,流域用水粗放、节水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另一方面,在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达的背后,河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原水水质不合格量占水源地总供水量比例较高,供水安全受到威胁。太湖流域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没有走出高能耗、高污染的困境,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污染物排放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节水减排任重道远。

  三、以水资源倒逼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措施

  针对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明显的不协调和不适应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改变各级政府唯GDP政绩观,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并遵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依据《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严格执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把水资源论证作为产业布局等规划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等要求,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逐步实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人水和谐的文明发展。

  1、以自我约束促成自律发展

  自律式发展,要求通过自我约束,使发展结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畴内,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太湖流域各级政府应将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重要制约因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以用水总量和水环境容量作为主要约束确定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形成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流域管理机构以及流域内发展改革、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密切配合,通过定量分析太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以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太湖流域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占有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重,未来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的挑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以创新促进纺织、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转型发展,以创新促进新能源、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创新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合理抑制用水需求,进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3、以水利规划引导科学发展

  水利规划是政府行使宏观调控,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200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太湖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水功能区划等一系列规划,流域水利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水利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做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涉水规划等与水利规划的衔接,严格按照水利规划内容和要求实施,严格禁止不符合规划的发展需求,同时及时对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以管理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对太湖流域而言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已基本划定,上海市、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永康市被水利部确定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先行先试地区。为从源头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一方面要将用水总量、污染物限排意见等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特别是要衔接陆域污染源削减目标与污染物入河控制目标,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并通过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节水计划考核、入河排污口审批等措施,引导和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力推行节水减排,强化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水排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细化实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5、以机制建设助推和谐发展

  顺畅的工作机制是高效沟通协调、顺利推进有关工作的重要保障。太湖流域水系四通八达,上下游联系紧密,流域机构要会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好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环太湖城市政府水利工作座谈等各种平台,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水利工作机制,激发流域区域沟通协作意愿,共同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协调推进太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工作,促进团结治水、合力兴水,实现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作者:   责编:杨非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