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14年专题报道--深化改革兴水惠民--经验做法
  
湖北宜都:打造新型城镇化下的“生态河流”新样板
  2015-12-21 14:59  

  近年来,不少地方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河流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这不仅导致了河流防洪及生态功能的退化,而且也使得居民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受到了巨大影响。九道河发源于湖北省宜都市岳家脑,全长28.1公里。在过去,尽管上游建有九道河水库,但由于地处暴雨中心,每年汛期河水咆哮,洪流滚滚,都给两岸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直到2013年年底,宜都市在实施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开始走“回归自然”的生态水利之路,九道河两岸的居民也终于告别了在汛期里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态水利之路不仅能确保河流防洪安全,还可以较好地恢复原河流生态面貌,有力助推了宜都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九道河也被列为全省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示范区。

  突出生态理念 规划面向城镇化

  除主要的“两江一河”外,宜都境内共有中小河流119条,这些河流又被当地人习惯性地称为“山洪沟”,因其有河无堤或有堤无防,防洪标准低,成为历年防汛的薄弱环节,因而对这些“山洪沟”的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兼顾发展和保护、生态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利益协调关系。首要前提是有的放矢,对河道实施综合工程治理,确保防洪安全和抗旱需要。其次,也要充分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利用河道现有形态、地势、水文等条件,因地制宜辅以人工修复。再者,更要维持河流自然平衡的生物链,保护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使河流始终处于流动的健康状态。最后,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民众亲水活动需要,兼顾河道的天然流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既保护河流生态景观,也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便。

  在河流治理方案设计过程中,宜都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力求防汛安全与生态环境“鱼与熊掌兼得”。宜都市水利局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10年内完成39条中小河流和80条一般山洪沟整治。其中24条中小河流被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整治范围,计划3年投资2.37亿元,在8个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为全面整治提供借鉴。

  采取生态措施  建设适应城镇化

  宜都市从生态护坡、恢复生态、抗旱防汛以及人文关怀这四个方面入手,走上了九道河的河流生态治理之路。

  加强生态护坡,确保防洪安全。过去建设堤防的传统思维是用浆砌石、混凝土等材料,然而在阻水护岸同时,结果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今年冲毁明年重建”,忽视了自然植被根系的“锚固”作用。而在九道河生态治理项目中,人为因素让位于自然法则,除了对直接威胁铁路公路交通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保护堤脚外,基本是少用干砌石、浆砌石,岸坡尽量保存原生植被或补种植物,达到防止水土流失、防冲固坡保安目的。同时不搞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历史走向和天然习性,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形。

  保护河流生命,恢复生态功能。过去由于采用浆砌石、混凝土,原有生态面貌被破坏,水草植物没有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九道河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积极为各种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做到堤脚植物保护、河滩水草不割、河中泥沙少清,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营造一个适合水陆两生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确保河道系统内的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选用适合鱼类和蛙类生存的两栖卵石护岸固堤,保证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

  河畅兼备蓄引,抗旱防汛并举。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往往比人为建设的堤防阻挡洪水的能力更强,水流的方向更符合自然规律。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宜都市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常常是暴雨来得急、去得快,陡涨陡落,汛时水多,汛后水少,河床上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凼、幽潭也就成了人们平时浣洗的水源。九道河生态治理除了对河道中的少数阻水桥墩、壅水涵洞等混凝土建筑部分拆除或改造外,基本保持河床原貌,形成自然水路,或微小湿地,这样就使河流地表水常汇、河中水长流、地下水常融,雨季水留住,旱季不断流,水生态系统保持完好。

  突出人文关怀,追求人水和谐。治水的最高境界是实现防洪、生态、社会、效益、景观、人文在内的和谐统一。河道不仅具有防汛排洪、蓄水抗旱等功能,还具有为人们提供取水及休闲之功能。在九道河生态治理中,宜都市充分考虑人们的“河居”生活特点,一方面绿化环境,确保雨水渗透,让自然水循环畅通;另一方面融入人文关怀,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河岸边修建人行通道、桥梁、取水便道、洗用台阶,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营造生态氛围 管理结合城镇化

  与任何水利工程一样,中小河流治理也需规范管理。

  首先是防汛安全管理,宜都市在治理过程中把适合蓄洪的湿地、洼地、湾汊当滞洪区来保护,同步配套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确保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目前宜都全市已在10个乡镇科学布设42个自动雨量站、12个水位站、100多个自动预警点,建立起山洪灾害防治预警平台,增强防御山洪灾害能力。

  其次是加强日常管理,宜都市先后成立了渔洋河、九道河、大溪三个流域管理局,对流域内的河道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化管理。对人为设障乱搭乱建现象,严格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原则依法清除,维护河道安全。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依法实施“碧水工程”,对临河企业实施取水许可与排污许可“两证”制度,围绕水源、家园、田园“三清洁”目标,实施“挖万塘”“洁万家”“一池三改”等工程,整治村庄环境,挂牌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全方位的防污措施,使河流的自净能力迅速提高,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逐步改善。

  择水而居,因水而绿。2015年,宜都市继续唱响生态水利主旋律,在红花套、高坝洲、枝城实施了国家中小河流生态治理重点县项目,完成申家溪等8条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达3.6亿元,继续打造“升级版”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努力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提供“生态河流”新样板,再写碧水蓝天新篇章。

作者:   责编:李姗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