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农村“碟子堰”的美丽蝶变
  2013-03-01 13:43  

――襄阳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工作纪实

  湖北省襄阳市水利局  谭天福

(作品荣获“纪念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报告文学类三等奖。)

  专家点评:作品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风,通过襄阳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展现了基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场景,生动演绎了水利人造福一方百姓的崇高精神。

  过去,襄阳的堰塘是“盘子堰”、“碟子堰”,雨一下就满,一放就干。农民看着堰塘无水可用,只能望塘兴叹。

  现在,一踏进襄阳大地,星罗棋布的堰塘在柳树的掩映下,仿佛盛开在鄂西北广袤大地上的朵朵鲜花,潺潺清流沿着阡陌交错的沟渠进入田间地头,农户们或耕地翻田,或栽苗施肥,呈现出一幅忙碌、和谐的田园农耕图。这哪里是鄂西北“旱包子”啊?这分明就是“美江南”!这都要归功于 “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开展。

  看塘兴叹“望天收”

  襄阳是典型的山丘岗地缺水地区,是湖北省有名的“旱包子”。堰塘可以有效地蓄水保水,改善农业耕地生产用水条件,灌溉效益明显。难怪老百姓爱称“当家堰”呢!当家堰塘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是解决“望天收”的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这些塘堰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由集体修建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管理责任不明确,蓄水无人问,用水无人管,长期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导致年久失修,淤积毁损严重,有水蓄不住,雨季半塘水,冬季成干塘。襄阳全市原有堰塘86265口,总蓄水能力7.32亿立方米,设计控制灌溉面积252万亩,同时承担着保障5.5万人和10万头大牲畜饮水任务。2011年襄阳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堰塘总蓄水能力只有2.36亿方,可灌田面积不足80万亩,均不到原有的三分之一,成了名副其实的“碟子堰”、“筛子堰”。区域内无水抗旱,农业生产“望天收”现象迅速蔓延。农民先是眼巴巴等水插秧,而后眼睁睁看着秧苗插上后因缺水而干枯。倘若堰塘都能蓄上水,缺水危机就能得以缓解,村民们也不至于如此束手无策。

  水利春天鼓斗志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宛如一阵阵强劲的春风,吹拂楚山汉水大地,农田水利建设的春天来了。去年1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大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决定用3个月的时间,清淤扩挖当家塘堰20万口,重点为全省20.9万个村民小组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在全省基本实现塘堰整治每个村民小组全覆盖,以此来带动其他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切实解决基本农田灌溉不足和灌溉死角问题,大幅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

  建好当家堰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堰塘整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水利工程。《明史·河渠志六》:“凡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其恤民者至矣。”

  去冬今春以来,襄阳市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小水利、大利益,小堰塘、大民生”的理念,来自全市的4250名机关干部进驻乡村,带领群众挖塘疏渠兴水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心坎上。

  苦干实干促“蝶变”

  “三万”活动启动后,襄阳市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把好事办好,让实事办实。

  积极试点推广,推动整体协调发展。“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在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举办塘堰整治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盘。去年12月4日,襄阳市委、市政府在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召开了全市“三万”挖万塘活动启动暨现场培训大会,对全市各县(市、区)分管领导、水利局长和乡镇党委书记、市直工作组组长等300余人进行了塘堰整治措施、相关政策、纪律要求等培训。

  强化系列措施,规范堰塘整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襄阳市水利局组织编制了堰塘整治有关技术标准,对塘堰引水、清淤、输水、绿化等8个系统建设提出施工要求和技术规范。以县市为主体、乡镇为单元进行规划设计,逐塘编制实施方案,做到一本册子(登记编号册)、一张地图(塘堰位置图)、一套方案(施工方案)。建立全市堰塘整治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市堰塘实行身份证编码管理,实行实时堰塘整治销号制度。选派3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9个技术指导服务组分赴各地进行堰塘技术指导,深入施工现场巡回指导,搞好技术咨询服务。

  领导垂范,给力“三万”。凡事领导带头,才能实现同频共振、上下一心的局面,“挖万塘”活动更是如此。全市各级把“三万”活动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一线上阵。去年12月10日,省委常委兼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襄阳市长别必雄率领市“四大家”领导,集体来到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马家岗村二组,带头挥锹开挖堰塘,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范书记还亲自深入到联系点枣阳市吴店镇和宜城市小河镇参加塘堰整治劳动,指导“三万”活动,给全市上下极大鼓舞。全市有560多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25000多名机关干部带头参加了“三万”挖塘堰义务劳动。

  部门支持,合力推进。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组织精兵强将,加大支持力度,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襄阳市纪委成立了三个督办组,把“三万”活动与治庸问责结合起来,分阶段开展巡回检查,推进活动健康开展。襄阳市物价局为防止出现整治塘堰相关物质和服务乱涨价的现象,下发了《关于在“三万”活动期间加强塘堰整治相关物质和服务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和《关于稳定整治塘堰相关物资和服务价格提醒函》,通过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价格行为。襄阳市农委为解决塘堰整治中挖掘机等水利工程机械短缺的问题,组织农业、农机部门科学调度农业机械投入到塘堰整治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搞好农机维修保养服务、零配件供应,保障了机械安全有效运行。中石化襄阳分公司明确优先满足塘堰整治机械柴油需求,并加强使用监管,确保了“三万”活动的顺利开展。

  政府引导,凝聚民力。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宣传发动。一是入户宣传。各级工作组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和群众代表会等,宣传堰塘整治“以奖代补”政策,研究塘堰整治具体问题,结合实例宣讲“三万”活动,引导农民广泛参与。通过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手册等方式,宣讲“三万”活动的意义,塘堰整治的奖补政策。二是运用新闻媒体宣传。为了扩大“三万”活动的影响,各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开辟专栏、建立专版等,对“三万”工作动态、塘堰整治政策进行滚动播出,营造声势,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大力宣传、全面动员,形成了市、县、乡(镇)、村齐抓共建塘堰的良好态势。全市召开各类动员宣传会议3600多场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92万份,印发宣传手册2.2万份,张贴宣传标语(横幅)7500多条,农民群众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激发起来了。

  彭贞江,这个枣阳市兴隆镇柏湾村走出去的石厂老板,见到村里废弃干涸的堰塘和迟迟不能致富的同村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为家乡办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全省启动“三万”挖万塘活动后,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全心投入“三万”挖堰塘热潮中。他率先拿出辛辛苦苦挣来的15万元,清除堰塘的淤泥和杂草,调整周边土地扩大堰塘容量。为了解决堰塘整治活动中挖掘机等水利工程建设机械短缺的问题,他无偿地调用自己的5台工程机械,日夜奋战3个月扩挖堰塘75亩,折合资金25万余元;还租用10辆工程运输车,清淤5万余方。望着眼前整修一新蓄水能力达9.1万立方米的新李岗大堰,他动情地说:“我保证周边6个组700亩水田明年有个好收成!以后村里有什么困难,不要忘记我,保证随叫随到。”彭贞江,一个朴实的民企能人,正是他和无数的他们投身家乡农田水利建设,推动了“三万”活动的蓬勃发展。

  老河口孟楼镇熊河村青年熊春晖在外务工数年,得知开展“三万”活动后,立即辞工回家,承包熊河村四组堰塘,投资30万元进行整治。襄州区程河镇张庄村人饶建波,自去年筹资买了一台挖掘机后一直在河南等地做工程,听说本地开展“三万”活动开挖堰塘,于是立即连人带车回到程河主动与各村联系帮助开挖堰塘,同时还帮助协调、调配挖掘机和司机。

  多措并举,破解难题。为解决筹工筹资“两难”问题,各地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县级统筹、乡镇负责的原则,不断创新,破解难题。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均制定了具体的财政“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明确资金筹措方式和奖补标准。襄阳市市级财政安排1500万元用于堰塘奖补,全市县(市)两级财政共筹集资金9098.2万元,其中襄州区安排2000万元。二是整合涉农项目。通过整合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奖励资金、粮食大县奖励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土地整理项目等涉农资金、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塘堰的整治。全市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65.3万元。三是部门主动帮扶。各级驻村单位采取带资金、带机械、带人力等措施进村,帮助建、指导管,累计筹措资金2745.3万元。四是开展“一事一议”。各级工作组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共筹资14457.8万元。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捐。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是这次“三万”活动能够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市企业和社会各界本着反哺农业、回报桑梓的高度自觉,纷纷慷慨解囊,无私相助,共捐资8526.8万元。谷城县通过寄送“五封信”的方式,组织县内外企业家、有识人士捐资670万元。六是改革创新融资。各地加大产权制度改革,运用市场的办法,采取入股、承包、租赁以及拍卖等办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做到“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襄城区卧龙镇回龙村周姓农户一次性投入40万元扩建王家堰塘,新增蓄水量8000方。保康县采取财政资金“投”、争取资金“补”、一事一议“筹”、创新机制“融”、对口单位“扶”、产权改革“集”、受益农民“担”和社会力量“捐”等“八字法”,筹集整治资金3978万元。目前,全市共吸纳社会民营资金4000多万元,达到了“民事民办、办事为民”的良好效果。

  改革创新,建管并重。一是规范堰塘承包合同。襄阳结合这次全省新“三万”挖万塘活动,从规范堰塘承包合同入手,积极探索堰塘建后管护长效机制。该市把规范设计的堰塘承包合同下发到各县(市、区)和1132个“三万”工作组,以此进一步规范堰塘承包管理,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业灌溉堰塘管护工作,保证正常农业灌溉用水,妥善处理好甲乙双方及与受益农户的利益关系。同时要求,此次“三万”活动集中整治的13842口堰塘及今后重新签立时,全部必须要重新签订承包合同,通过规范堰塘承包合同关系,减少各类矛盾,维护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利益。二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各地坚持用改革、创新、市场的办法,处理好供水、管水、用水的关系,对整治后的塘堰等涉农水利工程,结合实际,在明确管理和受益主体的基础上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民营民管,建立管护常态化机制。枣阳市把小农水设施交给个人,解决看管维修难的问题;把经营权交给投资者,突破扩堰增容投入不足的瓶颈;把发包权交给群众,解决个人效益与大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谷城县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运用市场办法,把塘堰使用权量化为用水权、养殖权、林地权、冠名权,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挖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樊城区牛首镇张岗村探索出聘请专人、成立用水协会和实行承包业主管“水”三种小农水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塘堰、泵站和机井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老河口市仙人渡镇茹家湾村吸引两位老板投资40万元承包并开挖两口35亩的堰塘,整治后蓄水量达6万余方,不仅解决了300多亩水田用水,也解决了岗地村民的人畜用水。

  加强督办,确保质量。为全面掌握全市塘堰整治进展情况,市、县、乡三级建立了联系工作机制,落实了工作周报制度,要求每个星期五上报工作进展;实行片长负责制,将市直工作组划分为8个片区,由片长单位负责,实行单位、县市、片区三重管理;落实了信息报送制度;落实检查督办机制,市、县两级组建了23个督办专班,与治庸问责结合起来,围绕活动的各项要求,分阶段开展巡回检查,严肃活动纪律,推进活动健康开展;落实了质量监督制度,搞好技术指导,跟踪塘堰整治,杜绝“豆腐渣”工程。今年2月9-17日,为督促各地加快整治进度,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掌握全市塘堰整治实际进展情况,由襄阳市纪委、市水利局牵头,从各县(市、区)抽调34人组成了9个检查组,按照乡镇全覆盖、每个乡镇抽查20%的村、抽查的村全覆盖的原则,对全市的10个县(市)区的91个乡镇办469个村的2640处涉农水利设施,采取现场查看、拍照登记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检查,整治成效显著。

  堰塘虽小,却关系到大民生。襄阳市以“三万”挖万塘活动为契机,掀起了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造福一方百姓。完工交付使用的16659口当家堰,已经在今年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恢复蓄水能力近1亿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50多万亩,为襄阳冲刺有百亿斤粮食大市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