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春绿
  2013-03-01 13:23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吴德波

(作品荣获“纪念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报告文学类三等奖。)

  专家点评:作品立足于实地采访,真实反映了水文工作的重要作用,展现了黄河水文人不畏艰辛、扎实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写人写事都比较生动,文字现场感强。

  原文:

  第一章  峥嵘岁月几多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多、水少、水浑和水脏已成为我国水的主要问题,而观测、研究、预报这些的正是水文工作。据有关研究,水文是一项大投入产出比、高收益的事业,其减灾效益达同期投入的上百倍。

  人民治理黄河60多年来,黄河水文测取了数以亿万计的水文数据,为保障黄河流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支撑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由于经费长期严重不足,加之黄河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黄河水文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老化,生产现代化进程缓慢,职工劳动强度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黄河水文在谱写辉煌的同时,几多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不和谐的石门峪

  2008年5月底,我随黄委水文局谷源泽副局长去黄河河南测区石门峪水文站。石门峪水文站是他全河没去过的少数几个测站之一。吉普车翻越着秦岭,打开车窗,深吸一口空气,立觉通体舒泰,心境也仿佛清澈起来。

  车里的温度示数慢慢下降,又慢慢得上升,不觉之间,路平坦了起来,进入了陕西省洛南县境内。车旁不时闪过白色的二层小楼,看得出来,当地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

  我脑海中开始想象着此行的目的地—黄委石门峪水文站的样子。在这么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想来是不会太差的。

  正胡思乱想着,车在一个废弃的厂房前停了下来。“张师傅,您也去方便吧,我就不下去了”,我以为他们要上厕所,便对司机说。

  “是石门峪水文站到了!”司机张师傅笑呵呵地说。

  “什么?”我诧异地瞪大了眼睛。生锈的铁门,破败的院墙,墙上刷满着“中国电信”、“金元家具城”和某床垫的广告,从墙上端望进去,破旧的红砖房子,窗框上残存着几块玻璃碎片,活脱脱一个废弃的小工厂。

  随迎接的石门峪水文站黎树强站长进入院内。站院依山而建,正对大门的是刚才望见的两层红砖楼房,上面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玻璃,显然是早已废弃的了。左手侧是一溜五间平房,靠山侧的几间的屋顶好像已经塌了。院子的地面上浅浅地铺着一层碎石子,看得出来,主人刚刚很用心地清理过。

  询问之下,果不其然,整个院子里只有两间平房还能使用。一间作办公室兼卧室,另一间作厨房和餐厅。长期以来,石门峪水文站只有黎站长一名职工。

  进入屋内,办公室的一侧放着张双人床,床前是沙发和一张小圆桌,再旁边是一张办公桌,墙上挂着水位-流量过程线图。

  厨房的桌子上放着电磁炉,旁边是一把木椅和一个小凳子,木椅上放着碗筷。厨房的一角放着几个盆,看起来屋顶有些漏雨。

  心里头忽然觉得很有些堵,我便走出屋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很清新,但整个院子弥漫着一股破败衰落的味道,唯有楼前的一大株樱桃树还透着些许生气。

  明媚和煦的阳光,照得我有些睁不开眼。

  一切都显得那么地不和谐。

  水文人的对立统一

  水利部李国英副部长曾饱含深情地说:“我了解水文,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行业。没有它,防汛抢险就失去了耳目;没有它,水资源开发利用就会心中无数;没有它,再权威的水利专家也不知道该把水库建成什么样的规模……我了解水文人,这是一个让我无法不敬佩的群体。是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抢测洪峰;是他们,在与亲人隔绝后,为了省电和及时报汛,竟不忍心用手机报一声平安;是他们,在远离都市、村庄甚或远离人群和亲人的水文站,长年累月重复着单调的工作。”

  “伟大而又平凡,壮烈而又酸涩,富有而又贫穷”,这是一位诗人对水文人的赞叹。

  伟大与平凡、壮烈与酸涩,富有与贫穷,一组组对立的词语,看似矛盾,细细品来,用来描述水文人却是那样的贴切。

  谢会贵,在海拔超过4200米,高寒缺氧,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53摄氏度的雪域高原一干就是30年,被誉为“玛多打冰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不到内地40%的供氧量和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每天背着120多斤重的工具,骑着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黄河边,在1米多厚的冰上凿出一溜冰洞,下大雪时还要挖开近1米厚的积雪,每小时进行一次取沙测流量的试验,就是他平常的工作。

  王定学,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的水位站工作达9年之久。九年间,没有一次缺测漏测,观测的水文资料全部优质,被誉为“黑山峡之鹰”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卢振甫,在船上测流时,强大的洪流冲击力将测船钢索吊缆拉断,钢缆打掉了他一只耳朵,但他强忍着剧痛,依旧坚持到抢测洪水结束。他三次荣获水利部先进工作者和黄河劳模称号,并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命名为“硬骨头老船工”。

  边春华,在黄河口进行的浅海水文测量中,两次在海上遭遇突如其来的强风暴袭击,船倾遇险。为了保全在海上观测的珍贵水文资料,他用多层塑料袋将资料包好,在险恶的风浪中随波漂荡,头脑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好水文资料,即使自己死了,有人打捞到尸体,资料也会保留下来。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黄河水文的年轮上还隽刻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黄河水文先后有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6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或“先进工作者”称号,43人在工作岗位上为水文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毋庸置疑,他们是英雄,但他们并不是特例,而只是坚守在大河上下的水文群体的普通一员。正是由于一个个平凡的水文人,一件件感人的水文事,铸就了黄河水文的成就和辉煌。

  久旱的水文

  水文工作是艰苦的,其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一点。

  刚上大学时,老师就让我明白了这一点。参加工作后,我在黄河岸边工作过几个寒暑,对一线水文工作的单调和枯燥有着切身体会。当时我想,黄河水文工作的艰苦就是指这个吧。

  听过很多老一辈黄河水文人的光辉事迹,在深受感动的同时,我庆幸,那些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但随着对黄河水文的了解的深入,我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震撼于黄河水文的成就如此辉煌,更震撼于黄河水文工作的条件依然是如此艰辛,也震撼于黄河水文职工的坚忍与奉献。

  在黄委水文局的水情会商室,我盯着水文站网分布图上密密麻麻的三角形和圆点标志,从黄河源头玛多,到山东东营的入海口,在黄河流域75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深山峡谷、河流湖泊之间,分布着黄河水文133个水文站、36个水位站、774个雨量站。

  地图上的圈圈点点,是2000多名水文职工日夜警惕的双眼,是无数个日夜的忠诚守望。在那里面,我看见了大河奔腾东去的欢快脚步,也看见了2000多双眼睛里布满的血丝。

  谢会贵所在的黄河源区,测站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黄河沿等水文站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烟稀少,水文职工常年驻守在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辐射的恶劣环境当中,还要长期忍受着饮食与文化生活单调、远离人群、与人交流困难、安全得不到保证等困难,坚持着辛劳的水文测报工作。

  卢振甫所在的龙门水文站,两岸是高峻陡峭的万仞绝壁,地势极为险恶,周围荒无人烟。进出站和工作全凭一条横跨河道、高悬于黄河上空的钢缆和一架简易吊箱。

  边春华和他的同事们依然雇着小渔船进行滨海测量,不但要克服高温、蚊虫和生活困难,还时刻面临着大风等各种未知的风险,就连周边的渔民都对他们很不理解,放言说:“(在有大风的时节),海上就是有金条拿我都不去”。

  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险工的三湖河口水文站,断面条件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在防凌的关键时段甚至执行48段制报汛,每半个小时就要报汛一次,工作任务异常繁重。

  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高家川水文站,控制的区域是形成黄河下游暴雨洪水的三大来源区之一,也是入黄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却是不通邮、不通网络,没有电视信号,没有手机信号,电、电话时通时不通。

  位于开封黄河岸边的夹河滩水文站一直分为黄河南北两块,十几名船工常年工作、生活在船上。工作之余,唯一的消遣就是在船舱里看勉强能收到两、三个频道的电视。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力度,黄河水文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工作条件越来越好,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供需缺口大、经费渠道不稳定、新任务不断增加等原因,黄河水文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需求。

  这是一块精神的高岗,也是一方久旱的土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短板。

  这里,正期待着雨露的滋润。

  第二章  东风劲吹大河春

  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开启了我国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陈雷部长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必须强化水文基础支撑。对水文来说,这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作为水利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黄河水文的站网布局、基础设施、测报能力、预警预报水平和应急监测能力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历史已经敞开了机遇的大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黄河水文人只有一个念头: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支撑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风正一帆悬

  流金七月,惠风和畅,吹绿了大河两岸,激荡出河水欢快的歌声。

  形势令人鼓舞,形势催人奋进。

  黄委水文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地把握黄河水文发展实际,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充分凝聚起各级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凝聚起广大水文职工的创造力和攻坚力,让黄河水文全体干部职工以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都迅速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

  东风劲吹,大河潮涌。黄委水文局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牢牢把握抢抓机遇、促进发展主旋律,紧紧围绕治水新思路和治黄新理念,以水文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规划修编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在发展理念上求大突破,在服务能力上求大提升,在改革创新上求大举措,凝心聚力,干字当头,砥砺奋进,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着发展新局面。

  黄委水文局站位全局,秉承大水文理念,以规划修编为载体,科学规划大水文发展格局。牵头完成了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编制任务,编制完成黄河水文事业发展规划、黄河水文“十二五”建设规划、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测报体系建设规划、黄河水沙监测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初步构建了黄河水文规划体系。与此同时,集中力量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并积极与水利部、部水文局沟通汇报,及时落实了中小河流投资计划。

  长河春满园

  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宏图方略已定,随着诸多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的不断实施,为水利带来了“真金白银”,也在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东风撒雨露,会人天地春。万里长河上,水文的枝枝蔓蔓随着春雨的滋润,也日渐丰盈。

  在海拔3400多米的大水水文站,水文职工魏云兴奋地向我们介绍新投入使用的新型浮子水位传感器和翻斗式雨量计,这是该站首次实现水位、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受地理环境所限,长期以来,该站的水位和降雨量观测都只能靠人工,费力又费时。

  着眼于大幅提高河源区水文测报科技含量,改善河源区水文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黄河河源区水文测报体系初步建成并发挥效益。有赖于此,黄河河源区的大水、黄河沿等水文站先后都实现水文数据的自动测报、传输。

  在海拔4300多米的玛多水文巡测分队,二层淡黄色小楼取代了原来的5间破旧平房,里面仓库、办公室、职工宿舍、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厨房里有电磁炉、微波炉等现代厨具,职工宿舍里面有火炉、电暖气、空调3套取暖设备。在2.5千米外的水文断面,漂亮的水位塔静静地矗立在河边,每6秒自动获得一个水位数据,职工足不出户就能随时掌握水位。

  除黄河沿水文站外,唐乃亥及其以上的黄河、吉迈、久治、军功、门堂、唐克、玛曲、大水等9个水文站也都通过新建水位计塔台、雨量场改造以及新增测验设施设备,实现了水位、降水、水温、气温等水文要素的遥测,提高了流量测验自动化水平。

  在站房后面的蔬菜大棚里,番茄、黄瓜、辣椒、茄子长势正旺,让人看着就喜欢。但最高兴的还是能吃上新鲜蔬菜的河源区职工们,“在过去,这是想不敢想的事”。据黄委上游水文局主席蔺生睿介绍说,如今,黄河唐乃亥以上各测站都建设了蔬菜大棚,解决了职工吃菜难问题。

  让职工更高兴的是,黄河河源区测站开始实行轮休制度,变常年驻测为轮岗制,职工每年可以有一大段时间在西宁轮休,开创了黄河水文的先河。

  在苍茫的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中,新庙水文站崭新的二层小楼矗立山头,新颖漂亮的别墅式站房、仿古式水情观测房、流量测验浮标房,平整舒坦的院落,让我恍若隔世,这还是那个因建站于破旧庙宇而得名,长期以来只有几间石片砌成的瓦房的新庙水文站吗?

  站在龙门水文站的黄河水文展厅里,我凝视着一张张老照片,在里面仔细搜寻着历史。身旁的几位老同志不时因发现了熟悉的身影而激烈讨论着,今日的龙门水文站新貌,让大家都有些兴奋。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工作、生活、运动场所依次排开,乳黄色的瓷砖、红房顶,在灰蒙蒙的大山和金黄色的河面之间尤为醒目。新建的自动化铅鱼测流系统和客运吊箱飞跨峡谷,职工们不用再担心风吼河啸。

  在河南测区韩城河边,几名水文职工兴奋地张罗着乔迁新居。不久前,韩城水文站新站建城,职工们比自己买了新房还高兴。自1994年测验断面迁移,韩城水文站已经“蜗居”在当地老乡家的两间简陋住房里十几年,大家长期忍受着工作和生活的不便。

  在开封黄河大桥北侧,夹河滩水文站新站院落成,实现了“南北一统”,十几名船工不再像散兵游勇,测工们不用整天来回奔波,快退休的李世超不再需要半夜三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边跋涉几百米看水位,几艘大型测船上也都安装了自动测流报汛系统。站长刘俊卿自豪地介绍到:夹河滩水文站各方面的工作都上了新台阶,今年3月份一举成功申报河南省新乡市市级文明单位。

  在滨海测量中,GPS、回声测深仪、全站仪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继黄河“86轮”测船之后,新建造的黄测A110号测船投入使用。

  ……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水沙监测预报系统、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基层水文站交通工程、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河源区水文测报体系、黄河口水文原型观测体系……

  一张张科学发展的蓝图,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一个个生动的现实,春风又绿黄河岸!

  一切为打赢!

  作为治黄“侦察兵”,水文测报是黄河水文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黄河水文上下对此有着清醒认知。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黄委水文局抓住大好机遇,积极推进科技兴水文战略。重点实施了“电磁流速仪测流成套设备研制”等9个项目的组织落实,其中黄河水情会商可视化支持系统、黄河水文基本建设与管理系统、黄河水文基础设施设备管理系统已投入生产运行;水文智能定线推流报汛系统、泾渭河下游径流预报与干旱监测技术研究、黄河龙门潼关站泥沙预报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同时,进一步加大水文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水文基础规律研究的力度。遴选出“水文测站实时水位GSM短信自动查询系统”、“自动化水文缆道测验控制器”等13项科技成果在全河40多个水文站推广应用,明显提升了黄河水文水资源测报能力。

  在理论技术研究、生产技术革新、管理体制创新等工作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共评出创新成果奖83项(比上一届多了24项),科技进步奖34项,浪花奖50项。其中,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报耦合系统项目获大禹奖三等奖,黄委水情分中心信息采集和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15项成果获黄委创新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

  在科技推动力的助推下,黄河水文测报能力、服务能力都有了长足的提升。

  各项水文监测预报任务高质量完成。2011年,全河水文监测成果质量合格率达99%以上。同时积极强化报汛能力,今年新增报汛站102处,报汛站总数达930个,30分钟内至国家防总的到报率达99.42%。发布各类预报225期,整体上达到优秀等级。凌汛期间准确预报了封、开河时间和桃汛洪水过程。在调水调沙期间,精细测报雨水情变化,花园口站增值洪水预报与实况高度吻合。面对异常的秋汛洪水,准确预报了洪峰流量、峰现时间和洪水演进过程,受到黄委通令嘉奖。

  水文基础业务成果质量明显提升。黄委水文局负责汇编的水文年鉴资料,在全国13卷零错误卷册中独占4卷,特别是4卷第2册为全国水文年鉴汇编唯一的连续三年零错误卷册,受到水利部水文局的嘉奖。在全国水质监测质量控制考核中,黄委水文局所属5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全部一次考核合格,全国被考核的44个水环境监测中心仅有15个一次考核合格。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水文要“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由此,黄委水文局立足使命,找准切入点,狠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面对频发的各种突发性重大水旱灾害,建立了应对突发洪水、重大及突发性水污染、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异常凌情、重大水情气象、安全生产事故、水事案件和重大水毁的一系列处置预案,并适时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全面检验组织指挥、协调统筹、应急预案、人员队伍。

  通过贴近实战锻炼队伍,检验能力,黄委水文局应急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提升。还将组建局本级和所属六个水文水资源局应急监测队伍,初步形成人员精干、装备优良、预案完备、反应迅速、上下联动、统一调度的应急体系。

  使命高于一切,强基固本为打赢,黄河水文在时刻准备着!

  第三章  变与不变

  从巍巍昆仑到茫茫渤海,江河不废万古流。自大禹治水的蛮荒开始,黄河水文人的路也贯穿了上下五千年。

  大浪淘沙,淘得尽沙石尘砾,淘不尽黄河水文人的千古峥嵘;飞流击浊,击不动中流砥柱,激荡起黄河水文人的万丈豪情。

  水文工作是艰苦的,水文人是骄傲的。黄河九曲十八弯,弯弯都有水文站。虽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测验条件迥异,测报方法不一,但黄河水文人秉承“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的职业追求,他们的骨子里都浸透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严细求实、团结开拓”的优良传统,具有利万物而不争的如水品性。

  随着黄河水文的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工作任务持续增加,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新的问题、新的困难也会层出不穷,始终伴随着黄河水文的铿锵步伐。

  登高壮观天地间,日月盈昃,惟有精神的力量,永恒闪耀。

  站在石门峪水文站新建的站院内,崭新的站房、崭新的围墙、崭新的观测设备,地面铺着整齐的地砖,几乎找不到一丝过去的痕迹。

  黎站长得意地向我们介绍着特意保护下来的樱桃树。树上,红红的樱桃挂满了枝头。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