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13年专题报道--2012年度水利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中华环保世纪行--经济日报
用好“生产之要” 呵护“生命之源”
  2013-07-23 14:46  

  记    者:鲍晓倩

  媒体名称:经济日报

  发稿时间:2012年6月20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当前,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从水资源的利用来看,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用水浪费严重,每立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

  从水污染的现状来看,我国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2011环境公报显示》,2011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等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为25.3%和13.7%;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50%和7.7%。地下水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200个城市4727个监测点开展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

  用好“生产之要”,呵护“生命之源”,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对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意义和作用重大。

  善管水 善用水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首先体现在水资源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上。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部完成技术审查,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

  其次体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深入推进。全国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工作全面启动,水资源调度工作进一步加强,黄河连续12年不断流,组织实施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三峡水库向中下游补水、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引黄济津济冀济淀,以及黑河、塔里木河、太湖、向海湿地等生态补水,保障了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再次体现在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5年不变价计)减少到108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36.1%,城市污水处理回用量达28.3亿立方米,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2011年进一步提高到0.51,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此外,我国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强化。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地方出台配套水资源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07件。出台了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组织开展全国高耗水服务业专项执法检查,对315个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作出不予受理或不予审批的决定。

  尽管水资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看到,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

  正因如此,2012年1月,我国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系统安排。《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三条红线”,明确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意见》同时分别确立了到2020年、2030年相关控制指标的远期目标。

  “三条红线”以及阶段性控制目标,是承诺,也是今后管好水资源、用好水资源需要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人口仍呈增长趋势,用水增长较快,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长期并存,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节水是根本性出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

  洁净水 呵护水

  近年来,我国水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全面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不断深化,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

  然而,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面临的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

  要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从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改进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变。在防治对象上,逐步由以常规污染物为主向常规污染物与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并重转变;在防治方法上,逐步由单一控制向综合协同控制转变;在防治模式上,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在防治目标上,逐步由总量控制为主向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转变。

  今后,我国仍将进一步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60%。

  就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而言,近期出台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围绕配套管网等治理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集中部署。

  农村污水的治理一直是水污染防治的“短板”。为遏制农村生活污水这一污染源,住建部正在拟定“十二五”全国村镇污水治理规划,全国村镇污水治理率将提升10%,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治理将进入攻坚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分类治理,近期,环保部正着手制定《染料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等,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消减工业化学需氧量150万吨以上、消减工业氨氮两万吨以上。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正转到地表水、地下水协同控制的新阶段。根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

  此外,我国的水污染防治也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和修复。在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同时,我国已着手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的江河湖泊。“十二五”期间将投入500亿元完成30个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任务。

  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关系着人们的生存发展和身体健康,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污染防治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仍需积极探索水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努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鲍晓倩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