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13年专题报道--2012年度水利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水利好新闻--经济日报
治水兴水 利国惠民
  2013-07-23 14:28  

  记    者:李力  张雪

  媒体名称:经济日报

  发稿时间:2012年10月14日

  核心提示

  最近10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最快的10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总投资1.32万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达6205亿元,分别是1949—2001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量的3.2倍和2.2倍。一座座岿然屹立的水库大坝,一个个跨越南北东西的水源工程,一条条深入田间地头的灌溉渠道,是对这10年我国水利建设成就的最好见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基本国情水情,科学谋划水利改革发展,使全社会形成了治水兴水的新高潮。

  最近10年,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最快的10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总投资1.32万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达6205亿元,分别是1949—2001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量的3.2倍和2.2倍。一座座岿然屹立的水库大坝,一个个跨越南北东西的水源工程,一条条深入田间地头的灌溉渠道,一张张欣然满足的普通笑脸,是对这10年我国水利建设成就的最好见证。

  最近10年,我国的治水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完善,推动了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生态治理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

  盛世兴水,最近10年,水利事业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民生是载体

  2011年,对大石山区深处的广西南丹县里湖乡董甲村村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进家,全村人再也不用找水、挑水,祖祖辈辈为水而愁、因水而穷的历史就此结束。这只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被称为饮水“民心工程”的一个缩影。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水利部党组与时俱进地提出民生水利发展理念,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在“民生优先”理念的指导下,中央水利建设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涉及民生水利的建设投资比重占到62.4%。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一项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10年来,我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群众尽早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近百万处,3.26亿农村居民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兑现了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10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累计完成289座大型、2136座中型、1.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大大消除了水库安全隐患,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3.66亿人、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4亿亩农田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10年来,我国全面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共完成20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在2058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实施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初步建成了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10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7.16万平方公里,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稳定解决了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农民尝到了“环境改善、产量提高、收入增加”的甜头。

  10年来,我国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3500多万千瓦,4.5万余座小水电站累计发电1.39万千瓦时,点亮了乡村夜晚。

  水利是生动的民生。10年来,民生水利的理念深入全行业,一幅幅兴水惠民的画卷徐徐展开。

  水利促发展

  王付营治理片是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的“小农水”重点工程。“以前这里沟渠长年失修,淤积严重,涝不能排,旱不能灌”。颍泉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说,经过治理后,这里新增灌溉面积6300亩,改善灌溉面积3700亩,改善排涝面积10000亩,“修好了水利,粮食丰收有保障,邻近的种植大户还抢着到王付营村发展蔬菜种植,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0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开展了426处大型灌区、376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完成了中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了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002年的2.79亿亩增加到4.3亿亩,为实现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立下“汗马功劳”。

  水利不单是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这10年,党和国家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了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

  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10年来,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两湖”治理加快实施,三峡水库建成运行,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等控制性枢纽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通过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新增水库库容1979亿立方米;新增堤防2.37万公里,堤防总长度达到29.4万公里,保护耕地7亿多亩,保护人口5.98亿人,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着力构建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的问题,10年来,我国兴建了一批蓄、引、提水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实施了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引江济太等水资源调配工程。10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

  一座座水利工程的兴建,确保了一方安澜,也让江河成网,水系贯通,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改革添动力

  10年来,我国水利行业实现了大发展。然而,也面临着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最根本的要靠体制改革、靠制度创新。体制新则全局新,机制活则全盘活。10年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不断向着纵深推进。

  为破解水资源瓶颈,我国全面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务院出台意见,将这一制度提升到国家层面,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目前,25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技术方案基本完成。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全国组建水务局或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由1239个增加到1850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比例由52%上升到76%。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大中型水管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落实“两费”150亿元,落实率达84%;实行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达63%,安置分流人员8.2万人。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对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各地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土地储备、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组建了省级水利投融资公司24个、市县级水利投融资公司154个,初步形成了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支持和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水利投入机制。

  全国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水价管理办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逐步形成。

  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0年来,我国加快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的新突破赢得了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作者:李力 张雪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