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13年专题报道--2012年度水利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水利好新闻--光明日报
治水兴水的民生答卷
  2013-07-23 14:27  

  记    者:何平

  媒体名称:光明日报

  发稿时间:2012年10月29日

  编者按

  一座座大坝凌空飞跃,护卫江河安澜;一条条河道绿水如绫,灌溉万顷良田;一批批调水工程跨越南北之间,注入发展活力;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治水兴水作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水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水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水利民生的亮丽答卷。

  盛世治水,盛世兴水,修命脉水利,富一方百姓,筑江河安澜,守八方平安。10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治水方略逐步完善,民生水利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全面加快,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管理不断加强,成为设施能力提升最快、抗灾减灾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防汛抗旱

  镜头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强台风连番来袭——

  2012年8月2日,台风“达维”登陆江苏;8月3日,台风“苏拉”登陆福建;8月8日,强台风“海葵”登陆浙江;8月17日,台风“启德”登陆广东。短短半个月之内,4个破坏力极强的台风接踵而至,正面袭击中国大陆,创下1996年以来正面登陆我国台风个数之最。

  在今年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海葵”登陆地浙江省象山县,24年前,有一个被标记为1988年第7号的台风在此造成162人死亡,而今天,肆虐的“海葵”尽管给当地造成了严重内涝,但宁波、杭州等这些人口稠密地区却未有人员死亡。“苏拉”、“达维”双台风虽呈南北夹击之势,波及大陆17个省市区和七大流域,但其正面登陆省份却无一人因之伤亡,未有重要水利工程失事。

  解读

  同样的台风,能有今天的结果,正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执政理念和科学防台防汛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面对洪涝、干旱、特大地震、山洪泥石流、强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广大军民携手并肩,战胜了一次次水旱灾害,有效应对了一个个台风袭击,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夺取了汶川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妥善化解了唐家山等堰塞湖风险,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圆满完成舟曲堰塞湖应急处置及白龙江淤堵河道清淤疏通任务,为我国处置大方量水下堰塞体、疏通大规模泥石流淤堵河道开创了成功范例。

  关键词:民生水利

  镜头

  “肩膀背起茧,背都背起驼,打杵都拄弯,背桶都背烂,若是遇天干,一回背到黑,两头不见天;雨季来了用浑水,旱季到了去找水。”一曲民谣唱出了山区农民吃水难的辛酸。

  在大巴山区、在西北农村、在黄淮海平原,很多农民祖祖辈辈喝水困难,甚至喝着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过去挑水十里路,如今甘甜水入户,咱祖辈发愁的吃水难解决了!”甘肃省甘谷县王山村62岁的村民王前贤满眼是泪。不久前,村里供水工程建成,水龙头轻轻一拧,水流便哗哗地流入灶头水缸。得益于国家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王前贤再也不用每天走10里山路挑水吃了。

  解读

  农民的“水缸子”,同“菜篮子”、“米袋子”一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0年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铺开,使得3.26亿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告别饮水不安全的历史,喝上了充足、洁净、放心的健康水。

  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289座大型、2136座中型、1.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大大消除了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进一步增强了水资源调控和抗御干旱灾害能力。

  农田水利建设正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分3批实施了12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92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亿亩,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5亿亩,以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农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为实现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提供了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新增的3500多万千瓦农村水电装机点亮新农村,无电乡村的用电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全国已建成小水电4.5万余座,累计装机容量6200多万千瓦,10年累计发电1.3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5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5亿吨,为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帮助山区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镜头

  上海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市之一,正率先开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上海将用两三年时间,率先确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并将红线控制指标逐级分解,率先建成水资源管理系统,率先建立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

  据了解,上海已全面建立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地表水市、区二级管理体制、地下水市一级管理体制。地下水经过多年的控制,实现了采灌平衡,地下水位得到大幅提升。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上海市以13%的用水增量维持了2.5倍的GDP增长和40%的人口增长。“十一五”期间,上海全市累计完成节水项目3154项,日节水量约40.64万立方米。

  据介绍,上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2.0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34,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53%。

  解读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2012年1月,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推动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省级行政区,启动了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细化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措施,在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山东、湖北、甘肃等地开展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水利建设

  镜头

  三峡库区腹地,云阳江边,三峡水库蓄水水位的指示标牌上赫然写着一个大红数字——“175”。

  2010年10月26日上午9时,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水位,标志着三峡水库进入正常运行期。刚刚过去的7月,三峡工程的水库发挥调蓄作用,削减长江洪峰流量达40%之多,保护长江中下游从容通过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

  自2003年6月的第一次蓄水至135米,到2006年的二次蓄水至156米,再到如今的175米,历次蓄水的瞬间定格,见证了三峡工程10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之路。

  解读

  三峡工程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10年来,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和宁蒙河段治理逐步推进,治理淮河19项和太湖治理11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三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一大批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作者:何平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