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2013年专题报道--2012年度水利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防汛抗旱--人民日报
防灾减灾,彰显“中国能力”
  2013-07-23 14:53  

10年来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决口,

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

  记    者:陈仁泽

  媒体名称:人民日报

  发稿时间:2012年9月20日

  这是极不平凡的十年:从淮河大水到长江大水,从川渝大旱到西南大旱,旱涝交织、多灾频发;强台风、超强台风、双台风,接连登陆、考验不断;汶川地震次生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突袭、严峻挑战……

  这是抗灾减灾成效显著的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同心协力全力抗灾,成功战胜了一次次罕见的水旱灾害。10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防洪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1.17万亿元,年均抗旱浇地面积3.75亿亩。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保最小损失,防灾减灾中彰显出的“中国能力”举世瞩目,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硬实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空前,堤防新增长度2.37万公里,筑牢防洪屏障

  “入库流量71200立方米每秒!”今年7月24日20时,三峡水库迎来今年长江上游最大洪峰,这是三峡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流量,也是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

  三峡上游,洪流滚滚,大坝下游,秩序安然。家住长江边的80岁老人丁一德,提起1998年大水仍心有余悸:“过去洪水像猛兽,人见到腿都抖。”如今,同样的大水,老人却能坐在江边安然乘凉喝茶。

  这份从容来自三峡工程的科学调度。应对这次洪峰,三峡拦洪削峰40%,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作为长江中下游骨干工程,三峡工程的建成,使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江河治理翻开了崭新一页。

  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两湖”治理加快实施,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大大减轻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和宁蒙河段治理逐步推进,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

  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建成临淮岗控制性枢纽,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

  太湖治理11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初步形成了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

  10年来,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重点水利枢纽在数量和规模上刷新历史纪录。10年来,全国堤防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超过800亿元,新增堤防长度2.37万公里,堤防总长度达到29.4万公里。

  目前全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防洪屏障,拦洪削峰,守护着国泰民安。

  补短板:瞄准薄弱环节,1.4万座病险水库除险,2000多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提起家门口的店下水库,江西樟树市阁山镇芗溪村村民是又喜又怕,喜得是村里的2000多亩水田灌溉全指望它,怕的是水库老化失修,病险严重,成了悬在头上的“一盆水”。村民邓义仁说:“一下大雨,全家大小连觉都睡不稳,总担心水库顶不住。”

  2009年,店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芗溪村村民的担心烟消云散,还尝到了甜头。去年7月,持续旱情,村里的当家塘水都见了底,修筑一新的店下水库及时放水,及时解决了灌溉难题。

  这是10年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一个缩影。瞄准薄弱环节,水利投入不断加力。

  10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实施。累计完成289座大型、2136座中型、1.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大大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3.66亿人、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的安全,增强了水资源调控和抗御干旱灾害能力。

  10年来,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实施,累计安排资金近500亿元,近2600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20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累计治理河长1.3万公里,在汛期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58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初步建成了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近年来,在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开工建设了118座中型水库,新增年供水量25亿立方米,结合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和连通工程以及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这座座工程,守护的不仅仅是江河安澜,也是民心安定;这道道清渠,输送的不仅仅是汩汩清流,更是兴国基石。

  软实力:建成水雨情测站4.5万余处,非工程体系日臻完善,实现科学防控

  如今,在国家防总指挥中心,轻点鼠标,全国主要江河的水情、雨情、工情尽收眼底,决策千里之外。

  10年来,防汛抗旱理念不断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通过优化调度方案,统筹安排“拦、分、蓄、滞、排”等各项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工程为基,科学调控。10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体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成水雨情测站4.5万余处、报汛站点1.2万余个,逐步建立了视频会商和水雨情监测等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了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2007年淮河大洪水,通过加密预测预报预警,科学研判,科学调度,确保了干流堤防无一处决口。沿淮转移群众人数,较1991年大水减少99%,农作物受灾面积较2003年大水减少了一半。

  特大灾难紧要关头的应急处置,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功不可没。汶川特大地震,水利人全力抗震救灾,确保了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10年来,应急救灾队伍建设持续强化,形成了军民联防、群防群控的格局,形成了布局合理、调用快捷的防汛抗旱物资保障体系。

  2011年,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降至519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

  新起点,新使命。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陈仁泽 责编:魏永静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