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13年专题报道--聚焦纪实文学《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观点荟萃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研究员李朝全:一部民生的颂歌
  2013-09-30 09:38  

一部民生的颂歌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研究员  李朝全

  秦岭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是中国作协的“双扶持项目”。既是中国作协创联部负责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专题项目”,也是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负责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作协的此类“双扶持项目”数量很少,一年大概只批准几个。去年我们在论证作协创作扶持项目的时候,我和孙德全主任参与了报告文学项目的论证,当时我们都非常犹豫,因为有两部作品都是书写水利主题的,一部是秦岭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一部是湖南作家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后来,经过认真讨论,大家认为,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题材,在当前我们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大背景下,水资源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最后同意同时给予秦岭这个选题“双扶持”。现在秦岭的《在水一方》出版了,这本书没让我们失望,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秦岭的《在水一方》是他定点深入水利系统、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后创作出来的,是中国作协和水利部组织“中国作家看水利”采风活动结出的硕果。由此我想到了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采访和调研。周代的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经常会派出史官或采风者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存状况和民间疾苦,纪录并反映百姓心声,然后用诗歌、散文等方式展现出来。作为对这种古老传统很好的一种传承,便是今天中国作协不断地组织作家进行采风活动、定点深入生活,深入采访采风。我认为,定点深入生活,组织作家长时间地到一个地方去,深入下去,扎下根去汲取营养,对作家而言是一件双修的好事。它既丰富了作家的创作素材,拓展了作家的眼界及视野,充实了作家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能让作家更好地走进百姓中间,了解社情民意,才能更好地将真实中国的面貌及状况反映给读者,更好地担当起作家的神圣职责。这,无疑于百姓有利,于作家有益。

  中国作协实施定点深入生活工程四年来,成效显著。我们前年去丹东看守所,参加作家李迪定点深入看守所创作出来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一书的现场研讨活动。李迪两年间七上丹东看守所,写出来的作品不负众望,非常感人。他去年又去了塔里木盆地腹地的塔中油田,采访油井工人,创作的作品《004号水井房》获得了全国报纸副刊奖第一名。作家胡冬林深入吉林长白山区原始森林,据说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但他写出了题材独特的一系列动物文学作品,如《野猪林》、《狐狸的微笑》等,让人耳目一新。他的科幻作品《巨虫公园》刚刚获得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秦岭的此次行走与付出,同样大有斩获。他收获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的素材,还有丰盛的情感和语言方面的资源。深入采访并对搜集得来的素材进行反刍、创作报告文学作品,这是对作家才能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其创作能力的一次激活、一次自我突破。秦岭原先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写报告文学于他而言就是自我突破,它为作家开拓了新的视野,开辟了一片创作新域。这次行走及创作,明显区别于他原来在甘肃天水老家农村生活的经验积累和创作题材。很多作家在中年以后发生了一次创作转向。这些作家人到中年面临创作瓶颈的时候,都自觉转身,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反对二手生活和虚拟的网络生活,开始脚踏大地的“有根”写作,发现现实中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发掘。可以通过这种用脚行走、用笔纪实,把生活中很多的富矿挖掘出来。陈启文是这样。秦岭也是这样,他们的“中年变法”,势必大大影响到其今后的创作。《在水一方》只是其成果之一端,秦岭从一滴水里挖出来的能量,可能会滋养他今后很长的创作生涯。

  秦岭的此次创作,实际上是一次任务创作、要约创作。当下,有很多单位组织作家创作,这种任务很多。很多作家有才华,但苦于没有机会接触到可写的素材,所以写不出好作品来。包括水利部、作家协会,给作家创造采访机会,提供便利,应该说对报告文学来说意义非常大。就像农村饮水安全这个主题,本身是个大题材,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饮水对干渴的土地尤显重要,作者非常真实地写下我们的土地如何干渴,我们的农村如何因为缺水而陷入困顿、不堪其累的真实,以此来烘托饮水安全工程的重大意义及其深得民心。自然而然地引出描写2005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农民和农村获得了新生。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任务作品、一篇表扬稿。实际上它拓宽了作家自己的农村创作主题和写作的厚度。作者通过独立的采访,独立的行走和观察,借助自由的思考与写作,比较完整地保持了作家的个性。秦岭长期写农村题材,之前出版有也被中国作协列入了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长篇小说《皇粮钟》,《在水一方》可谓是延续了他对三农题材的关注,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

  《在水一方》的特色大致有这样几方面:

  首先,这是一部民生的赞歌,是对水利人的歌赞。对笔下的人物和题材,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在书里,作者引用老百姓的说法,把水利人称为“水龙王”。全书紧紧围绕“水安全”这个主题来写,这样的题材就使它区别于陈启文的《命脉》、蒋巍的《渴》等其他的水利题材作品,它着重从水利民生、水惠民生这个角度切入来描写饮水安全。全书也是以水惠民生为主线来谋篇布局的。从水缺乏、饮水困难入笔,对比过去和现实的处境,凸显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接着记述了这项工程建设的概貌及取得的成就。整部书行文脉络清晰,一气呵成。

  作者在叙事及行文方面特别注重人与事的结合。作品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特别突出人,如守护东山大沟的“野人”、守护山村水安全的张国成。作者亲历艰险,跋涉进入大沟,更能亲身感受水利人的不易、可贵的担当和高尚的精神。比如一条腿的村长赵会平如何制服不讲理的村民徐步涛,情节都很生动。作家特别擅长在生动的叙事里写活人物。

  作品注意情节与细节的运用。如马因干渴咬掉人的一只耳朵的故事、云南山村小学生通过每人每天捎一瓶水到学校供老师做饭,以此留住了任教老师的故事、母亲找水、儿子找晕倒路上的母亲的故事,大山深处一块地一巴掌大,大爷的草帽不小心就藏住了两小块地的故事,广西都安县百姓用一根根铁丝从水源处引水到家的故事,等等。这些真实的情节与细节,都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在水一方》这部作品是“有我”的写作。采取的是一种主观化的叙事,“见我”、“显我”,“有我”。散文要显襟怀、见性情。《在水一方》借鉴了散文的笔法,作者采用了“在场”的写法,记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主体的行走与沉思,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自己对民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包括对饮水不安全、乡村无自信、农民没尊严,饮水安全就是农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等的思考。包括他与陈忠实及与朱军的两次对话,都清晰地体现了作家独到的思考和独立的观察,特别是作家的反思与主观性抒发的内容,这些对报告文学创作不仅需要,而且相当重要。由此可见,秦岭的创作比较好地掌握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特征和规律,《在水一方》是近期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作者:   责编:瑶薇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