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13年专题报道--聚焦纪实文学《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观点荟萃
  
《十月》主编陈东捷:文学就是人学
  2013-09-30 09:37  

文学就是人学


《十月》主编   陈东捷

  关于农村,我们看了大量的稿子。关于水,西海固作家写节水、写粮食很普遍。这是他们生活中关系中非常紧密的。在整个文学界,写农村饮水安全的作品还比较少。写土地写粮食多,近年来写农村打工和空巢化的比较多。这个题材领域很好。关于水的作品,现在主要是防洪灾、治水,包括三峡工程建设等,大部分没太大意思,就是纯粹的“歌德”文章。说说其工作的合理性和其中好人好事。

  本书书名是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最早以为也是通常的表扬类型文章。看完之后,觉得大大超出自己的预期。书中有批判性、反思性的东西。但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件“大德”。这个书看起来不会让人不舒服,因为本身就是像免除农业税一样的大好事。这个大家没有疑问,所以看起来也不觉得反感。

  再一个是文学化的处理。文学就是人学。本作品一开始就是围绕人来写,围绕各种群体。一开始就是写云南地区小孩、老人的缺水的生存状态,让人非常感动。接下来是水利人与“水龙王”、村长,自建水厂的农民等活生生的人,很感人,都不是虚构的,都是深入采访得到的。作协的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倾向于选择这些田野调查比较多的选题。选择这个作家是对的。他根据自己的意愿,真正深入生活。非硬派下去的,而是作家事先有这方面的意愿和动力的,体验更深刻,进行得跟深入,也会更成功。

  80年代时,中国报告文学影响非常大,当时报纸、电视台做不了这些事情。现在是网络时代,纪实文学的作品确实开始大幅衰落,慢慢沦为一种有偿的“歌德”文学。

  网络时代很难找到人们知识、认识上的盲区空白区了,报告文学的出路在哪里?1.要在呈现方式上,报告文学全景式的呈现,要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入进去;2.反思和批判。现在网络时代虽然是海量信息,但是碎片化、表象化、漫话化的东西太多了,让大家在选择上面临着困惑、让人无所适从。作家要用批判的视觉进行选择、整理。秦岭的这个思路和特点是很明显的。

  最后说一点,中国大量开采地下水,中国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很严重了。这本书写的是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许多的河流都是黑的,沿海地区也缺水。这本很多方面也是片段化的,今后可以继续以小说的方式对素材进行展现。把多个人的安到一个人,多个地域的放到一个地域,做个更为精彩的呈现。

作者:   责编:瑶薇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