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国之重器润北方——写在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四周年之际

【字体:      】     打印     2018-12-12 15:0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4年前,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伟人的宏伟设想成为现实;4年来,东中线工程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充分证明了它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国之重器”。

  全面通水4周年,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受水区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市,1.1亿人直接受益。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沿线和受水区省市社会、经济、生态改善和发展的保障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夯实了生态之基。

  四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益凸显,有力支撑了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

  东中线工程通水运行以来,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已成为京津冀鲁地区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成为解渴北方不可缺少的大动脉,有力弥补了我国北方缺水的短板,成为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90岁的沈君振老人离休前是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法院副院长。上世纪90年代后期,私营煤矿一拥而上,石龙区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水质不好,钒气重,白色衣服洗一次就变黄,浇地庄稼都活不成。年轻时沈君振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到离家二三里地的河沟边一个水井里挑水。4年前,中线工程还没有通水前,老人说:“喝上南水北调水这辈子就无憾了。”中线工程通水后,家里通了自来水,老人每天用南水泡茶喝,精神矍铄。如今,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多吃几年好水”。“吃上好水就是过上了好日子!”老人家说。

  如今,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已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100%为南水。1767万河南人像沈君振一样过上了好日子。

  “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看我的牙,我真的很尴尬,连笑都不敢张嘴,都是抿嘴,没办法,我只好花钱做牙美容,隔一段时间做一次。现在喝上长江水,再不被高氟水困扰了!”河北省沧州泊头市播音员于红蕾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着说。

  沧州一度是我国最严重的氟中毒危害区,也曾是全国唯一饮用高氟水的地级城市。因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过去许多孩子长了氟斑牙,一些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氟骨病。不仅仅是沧州姑娘“笑不露齿”,沧州的成年汉子也腰弯站不直。

  为解决高氟危害,沧州市实施了改水降氟工程,但很多大企业、大单位仍在使用着自备深井水源,饮用高氟水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中线通水后,百分之百切换长江水后的沧州市彻底摆脱了饮用高氟水的困扰,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作为深层水严重超采区的沧州关停饮水井,通过水源置换工程压采深层水,终于使因地下水水位极速下降造成的一系列地质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南水不但解决人们吃水问题,也救活了一些企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因为有了南水,我们9家钢厂才得以在这里合并重组,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青说。

  河北永洋特钢产业园地处邯郸市永年区与武安市交界处,企业原来生产全靠地下水。河北省限制地下水开采,企业关停了7口井。为生存和发展,企业申请铺设了一条专用供水管线,以南水作为生产水源。今年5月1日,企业用上了南水,不仅保证率高而且水质好、硬度低,处理成本一吨比原来低了一块钱。

  “南水助我们形成了如今的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没有南水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张青说。

  如今在河北,中线一期工程与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构建起河北省京津以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已占75%以上,受益人口达1547万人。

  中线通水,使天津市910万市民喜饮甘甜的长江水,结束了“自来水腌咸菜”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河流域进入枯水期,水质极其恶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自来水腌咸菜,汽车没有骑车快,小白菜西红柿搭着卖”被老天津人幽默地称为“天津三大怪”。

  中线工程通水后,长江水与海河水交汇,缓解了天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天津新增城市供水量23亿多立方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得到有效补给,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基本上实现全市供水范围全覆盖。

  提到北京的水,大家多半首先想到是密云水库。确实,它是北京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也是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过去,北京居民饮用的自来水60%以上都来自密云水库。

  然而,随着北京用水量增加,密云水库库存一度降到6亿立方米,离死库容只剩下2亿立方米,市民生活用水面临困境。

  2014年年底江水进京后,北京市城区供水主力水源逐步由地表水、地下水置换为南水,部分水厂实现本地水、外调水双水源供水,南水占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到1.2。同时,北京实施了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的调蓄工程。

  如今,1100万北京人喝上长江水,密云水库蓄水量也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米。首都的稳定、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水保障。

  中线如此,东线同样。

  东线一期工程通水5年以来,有效缓解了苏北、胶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惠及沿线6593万人口。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体系的完善,不但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市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还使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宿迁市六市的3000多万人口受益。

  东线水已成为山东省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山东干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构建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极大改变了胶东半岛和鲁北地区的供水格局,使胶东半岛实现了南水全覆盖。

  2014年以来,胶东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连续多年枯水,降水持续偏少,水库基本干涸,当地水源严重不足。为保障胶东四市城市供水安全,东线工程开足马力,向胶东四市供水13.57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水达9.94亿立方米,仅2017年就达6.35亿立方米。在山东省最需要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刻,长江水起到了稳定民心、稳定发展的作用,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支撑。

  如今,东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山东供水3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3400万。

  4年来的实践表明,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对受水区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益显著,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已经是“覆盖广、功能多、靠得住、离不了”。

  四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显著,有效修复了受水区水生态,促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南水北调不光保供水,也保生态。

  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之初,党和国家就确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在10多年的建设和4年来的运行管理中,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者秉承“三先三后”原则,使东中线工程不但成为受水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成为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利器。

  以中线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南水北调使许昌发生嬗变,从“干渴之城”变为“水润之城”。

  早在唐宋时期,许昌城河中遍植莲花,曾有“一城荷花半城柳”之说。水,润泽了莲城;水,亮丽了莲城。然而,近半个世纪,旱魔当道,许昌惨遭缺水之痛,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10,不足河南省人均的一半。上世纪80年代,许昌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许昌谋求摆脱缺水之困,修复水生态,构建“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并在实施中把“节水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如今,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将长江水、黄河水、汝河水汇合,昔日的“干渴之城”变为清流潺潺的“水润之城”。

  东中线全面通水4年来,注重发挥工程的生态效益,采取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修复水生态,有效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的地下水水位均有所上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白洋淀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近年来重现水波荡漾。保定市徐水区德山村62岁的村民代克山说:“现在的河道,又变回了我们小时候的模样。”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南水北调生态补水行动。

  在中线,中线一期工程近两年通过优化调度,利用汛期弃水连续向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受水区部分河湖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11.6亿立方米。特别是今年4—6月,中线工程首次向受水区部分河湖集中实施生态补水8.6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使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河湖水质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反响良好。河北保定市徐水区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上升0.96米,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在东线,东线一期工程2014年以来分别向南四湖、东平湖生态补水2.95亿立方米,累计为济南市小清河补水2.45亿立方米,为济南市保泉补源供水1.65亿立方米,弥补了区域水域干旱缺水的生态之需,使常水位保持在最低生态水位以上,避免了区域生态遭受毁灭性破坏。同时,东线加强水环境治理,提高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使工程沿线城乡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江苏淮安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原来以脏乱差闻名的“煤都”徐州,也依托碧湖、绿地、清水打造成为宜居的绿色之城。

  前不久,河北滹沱河时隔20年再次形成大水面,当地群众经常在两岸边观水、嬉戏。这归功于水利部稳步实施的以南水北调水为主的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

  今年9月至明年8月,历时1年,以南水北调中线水等为补水水源,水利部、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重点试点河段实施补水7.5亿~10.0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预计补水5.5亿~7.5亿立方米,以解决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探索地下水综合治理新途径,为统筹推进治理行动提供经验和示范。

  说到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不能不提东线工程的环保治污工作。

  东线工程,关键在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

  为保证东线水质通水前达标,苏鲁两省“壮士断腕”,调整产业结构,综合治理工业,综合整治流域,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及截污导流工程,把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水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

  在江苏,江都东线水源地禁止建设一切影响水源水质的项目。100多家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因为靠近送水通道相继关闭。同时,长江、夹江沿线的小码头、小砂石厂、小船厂也一并关停整治。

  在山东,为治理微山湖严重污染,淘汰了调水沿线各市造纸企业49家、化工企业15家、水泥企业490多家、酒精企业18家、印染企业6家,还淘汰了一批小制革、小焦化、小电镀等重污染企业。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东线工程沿线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解决了被一些专家视为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的难题,实现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经监测,东线输水干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昔日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澈见底、鱼鸟成群的生态廊道。尤其是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曾经绝迹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麻坡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再度现身。

  南水北调,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功不可没。

  南水北调,利国利民;一江清水,润泽北方。随着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供水格局的不断完善,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量将进一步持续快速增加。国之重器的南水北调工程,必将在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工程沿线地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激发更旺盛的活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12月12日

作者:    责编: 王昊源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