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抓工程、促改革、保生态——全国农田水利建设三大亮点扫描

【字体:      】     打印     2017-12-26 14:3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冬春修水利,如同建米仓。2017年即将收官,“红旗渠杯”“黄河杯”“大禹杯”“江淮杯”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陆续开展,各地典型标杆县、乡(片区、流域、灌区)“比、学、赶、超”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抓工程、促改革、保生态,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一派新局面。

  抓工程:高质量推动农田水利建设

  12月22日,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开工建设。湘河工程位于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湘河南木林县城上游,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将对改善农牧林灌溉条件以及雅江中游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至此,2017年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16项,超额完成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工作目标。同时,全国大中型灌区建设与节水配套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进度创同期最好水平;新增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建设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有46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大幅提升。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创了水利事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崭新局面。这是水利建设进度最快、水资源管理措施最严、水利改革攻坚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数据显示,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开工122项,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亿多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1亿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500亿公斤。

  促改革:大兴农田水利的“动力源”

  11月24日,水利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银川市联合验收宁夏水权试点工作。宁夏成为首个通过验收的全国水权试点。

  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宁夏水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国家限量分配的黄河水。水权试点启动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市县勇于探索,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水资源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实现了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共赢。

  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说,改革创新是大兴农田水利的动力源。通过扭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创新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加快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管新机制,市场和政府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同时,河长制落地见效,水利领域“放管服”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创新激发了水利发展活力、优化了水利发展环境,为农田水利事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加大改革,建管并重。各地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明晰工程产权、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化、社会化、物业式管理,农田水利设施走上良性运行轨道,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的水利基础。

  保生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水利部两批启动了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最新评价显示,通过政策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依靠试点带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正在形成。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建设之本。农田水利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城乡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水生态文明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目前已有9项涉水指标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体系,65个试点城市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13个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农田水利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节约、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全面加强,万元GDP用水量较2012年减少25.4%,全年Ⅰ~Ⅲ类水河长占比较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水利系统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农田水利建设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16提高到0.54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

作者:    责编: 王昊源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