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中国梦·黄河情】行走黄河看巨变 万里写入胸怀间

【字体:      】     打印     2020-10-16 20:5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题记

  黄河水,水阔无边深无底,其来不知几千里。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她维系着我们,也牵制着我们;哺育着我们,也磨炼着我们。黄河,串联起中华大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作为我们民族的摇篮,黄河催发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她经历了频繁的变革,造就了英雄与史诗。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承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已结束。十天里,记者从河南启程,辗转豫晋鲁3省9市21县,到访34个采访点,用脚步丈量万里黄河,用汗水感受千年文明。

  壶口瀑布的黄河水浪花如雪,大起大落。

  小浪底的黄河水清澈见底,两旁绿树成荫。

  登上鹳雀楼凭栏听涛,滔滔不绝的黄河真如天上来水。

  远眺汾河入黄口,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好似树叶间的经络,将山西省连接成中华文明史的一枚树叶。

  行至黄河入海口,远看我国暖温带最为完整的湿地生态,不时有美丽的鸟儿飞出,心旷神怡,仿若天境。

  这一切,离不开黄河沿岸各省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

  九曲黄河滔滔不绝 中原大地人与黄河休戚与共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从上古大禹治水到晚明潘季驯“束水冲沙”,历朝历代对黄河治理极其重视。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从先秦时期到1949年这2500多年里,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给沿岸的百姓带来很多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华儿女积极投身黄河治理,实现了70年无决口,20年不断流,成绩前所未有。

  “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这是河南武陟人民胜利渠通水前,黄河下游岸边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51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人民胜利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新中国水利专家张光斗院士亲自参与了渠首闸的设计。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人民胜利渠举行了放水典礼。从正式开工建设到开闸放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因而,建设者们将其定名“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

  通水68年来,人民胜利渠灌溉着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卫辉等地的农田,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远近闻名的武陟大米正是通过人民胜利渠的引黄灌溉、荷稻混种、土法施肥、天敌捕虫的"古法"种植技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99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被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10年规划及“八五”计划纲要。彼时,黄河下游时常面临凌汛威胁,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已严重影响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反复的推导论证,黄河治理者们拿出了这一“终极解决方案”。计划中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以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来水量的90%和来沙量的近100%。整体设计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和蓄清排浑、兴利除害、综合利用,是黄河治理中极具战略性意义的工程。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小浪底黄河两岸,搭工棚,住窑洞,夜宿荒山野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前期工程路、水、电、通讯和场地建设。历经三年,小浪底主体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经过7年的努力,这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全部竣工。2009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自此,黄河流域92.3%的面积被纳入控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自此,黄河治理迈向新的台阶。

  按照原设计,到2020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的设计拦沙库本应全部淤满。但近年来,黄河治理者们采用“一高一低”的方式探索水沙调控新机制,积极保护环境、修复植被,有效防范了拦沙库容增长过快,过早淤满。“今年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量仅为31.46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说。

  把“百害黄河”变成一条生态文明的“幸福河”,人与河,在这里和解共生。

  九曲黄河奔涌向前 三晋之地辉映千年文明

  “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旁,夹岸崇深,浪涛滚滚,瀑布轰鸣,湍急的黄河水翻起白色的浪花,中间架起一座连接彼岸的彩虹桥。

  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由北向南在山西境内一泻千里,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晋,抵达芮城县风陵渡,继而从西折东,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晋,奔腾而过的黄河水,给三晋大地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美景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游山西就是读历史,走进山西,在黄河的每一次弯转与跌落中追溯厚重历史,体味黄河文化。

  初秋时节的山西永济市,放眼望去,伍姓湖湿地公园水鸟成群;蒲津渡遗址上,四尊开元铁牛与两只萌萌哒的黄色卡通“铁牛儿”,进行着一场跨越1300年的“对话”;大街小巷挂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旗帜,一派热闹景象。

  近年来,永济旅游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连年保持20%左右的高增速。据永济市市长黄亚平介绍,围绕全省黄河旅游板块总体布局,永济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强化宣传营销三方面发力。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沿黄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伍姓湖巡护路、大西高铁引道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大全域旅游循环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连年举办鹳雀楼诗歌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奔向小康”环伍姓湖长跑赛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顺着山西芮城县境内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直走,沿途可以看到不少农副产品收购点,停下车到任意一家店可以挑选到莲藕、苹果、蔬菜和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公路两旁,形成了一个个微型生态特色农产品贸易区,让这条旅游公路不仅是最美风景路、网红打卡路,更是沿黄致富小康路。

  在山西,汾河被称为“母亲河”,站在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望河台上往下望,陆续有水鸟从河面上飞过,蜿蜿蜒蜒的汾河一路向西,款款投入黄河的怀抱,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

  黄河之水奔涌流淌,在阳光的照耀下,辉映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

  九曲黄河水润齐鲁 城市与生态齐头并进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黄河,经过5464公里的漫长征途,最终在山东汇入渤海湾。

  位于山东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由这里入海,远望滩涂,不时有鸟儿从芦苇中飞起,海天一色,渺无人迹。

  谁能想到就在十几年前,这片肥沃的三角洲竟因黄河断流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鱼类、鸟类绝迹,土地大量盐碱化、沙化。

  从2008年以来,黄委会持续向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补水,尤其从2018年起连续实施的黄河生态调水,极大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河口地区鱼类洄游和产卵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多年持续的生态改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了活力。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这里被鸟类专家形象地称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近600万只鸟类组成无数“飞行编队”在此穿梭忙碌。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该保护区成为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在济南,水与城交融,万里黄河与这座千年古城命运交织。穿城而过的母亲河,将济南一分为二。长期以来,济南的发展重心框定在黄河以南。跨过黄河去发展,是济南人多年的梦想。2018年以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区三大国家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为济南拥河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从“北跨”到“北起”,济南携河追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备受瞩目。

  预计2021年底建成的济南凤凰黄河大桥是济南第12座跨黄河大桥,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区域交通“三桥一隧”之一的重大工程,也是济南携河“北跨”战略和济南新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车之后,不仅将打破“隔黄河相望”的局面,也将直接连通城市次中心和地区中心城市,分担城市功能,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推进实现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黄河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千秋大计,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既需长远谋划,也要干在当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搞好治理工作的同时,放眼城市建设,把民生作为落脚点。

  万里黄河如玉带,云锁高飞水自流。黄河之水一路向东,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咆哮,必将引领中华儿女不断向前,傲立世界民族之林。(文/张悦鑫)

作者:    责编: 魏永静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