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密云水库一甲子 生态涵养亦首善

【字体:      】     打印     2020-09-01 18:4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1日 12版)

保水大队在密云水库的水面作业。光明图片

  【生态观察】

  2020年9月1日是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作为首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密云水库走过的一个甲子,特别是其步入新时代后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实践上作出的一系列探索,既是首都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诠释,又是京津冀生态动脉建设的重要反映,更是北京以首善标准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最为真实的写照。

  1.六十年保“一池净水”,人水和谐成最大共识

  千百年来,作为海河支流的潮白河屡屡肆虐、常常泛滥,两岸人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口的膨胀,缺水与京津地区的发展如影随形,城市增水亦迫在眉睫。密云水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党中央直接决策进行建设的。水库建设初期,来自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和驻京部队的20余万人参加了这场“移山造海”般的建设活动。

  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这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基本竣工,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水利史奇迹。60年来,密云水库的建设与发展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凝结着人民群众对大自然的尊重、保护和感恩。

  党的十八大以来,密云水库坚持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净水保水,对周边环境开展综合整治。为保障密云水库的水质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当地以工程措施为抓手,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通过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多措并举,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综合体,水库流域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

  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北京市密云区携手怀柔区、河北张承地区构建联建联防联治体系,不断探索京津冀生态动脉建设的具体途径。截至2018年年底,97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治理,密云水库周边、清水河、潮河、白河总计178公顷湿地全部得到恢复,全区湿地总面积达到1.14万公顷。

  护林保水,库区保水。密云水库库滨带造林面积总计高达2.85万亩,高标准构建了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相结合的生态保护带。通过护林保水,水库周边区域生态林结构和功能初步改善,森林多功能效益逐步发挥,水土保持效果显现。

  依法治水,依法保水。在一代又一代密云人民心中始终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和自觉,那就是为了密云水库的一池净水,付出再多也值得。由此发端,无论是《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还是《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一经颁布,总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库区群众的自觉响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确保水质安全,密云水库的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千里而来的长江水缓解了北京的干渴,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蓄水量持续回升,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逐步增加。截至2019年,密云水库蓄水量为26.7亿立方米;而2015年,水库蓄水量仅为10.012亿立方米。与南水进京前相比,蓄水量翻了一番多。

  如今,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蓄水量稳定增长,首都的“生命之水”正在持续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2.“保水富民”两不误,生态涵养区迎来高质量发展

  首都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城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密云区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当地党委和政府依托独有的生态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特色蜂产业、民宿旅游业、水库渔业和特色农业,带领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做到“保水富民”两不误。

  一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富民惠民。充分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精品农产品线路和具有乡土气息的节目,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山水田园,画境密云”品牌,精心培育一批网红打卡地,提升密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密云区先后荣获“网民最喜欢的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旅游县(区)TOP10”“2019生态旅游目的地”和“2019全域旅游发展优秀城市”称号。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83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65.5万人次,收入8.56亿元,连续9年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

  二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以“三产”带动“一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脱低增收。具体包括:适度发展水库渔业,利用开鱼季助力渔民增收致富;发展蔬菜、林果等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升服务首都能力及农民增收能力。与此同时,将密云水库周边及库北地区作为重点,落实林果业和种植产业帮扶项目,大力发展精品果园、设施大棚等产业,有效助力低收入农户脱低增收。2019年,密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16亿元;全区9182个低收入农户、31个低收入村总计17683人,在2019年年底全部实现“脱低”“摘帽”。

  三是探索优质生态环境与“高精尖”、高科技产业的贯通融合。通过巩固密云水库的生态建设和保水成果,发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例如,通过加强新场景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等多个污染防治领域的整治效果提升;通过“生态+农业”模式,依托蜂产业、鱼产业、特色种植业,不断做大做优做精农业,打响以“蜂盛蜜匀”为代表的密云特色品牌,把蜂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目前,密云农业品牌已成为首都市民最信赖的品牌之一,农产品电商数量、自产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均居全市第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云水库的发展变化从实践层面证明了这一关系的内在逻辑,更证明了“两山”理论的时代价值。

  3.“生命之水”孕育生态文化,推动“两山”理论落地生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理应是以首善标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

  回顾密云水库的建设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密云水库建设者生生不息的奋斗和探索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价值观,积淀出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了保障首都“生命之水”,密云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将这种精神与文化融入密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建设美丽密云一往无前、永不懈怠。进入新时代,密云人民不断夯实自然资源本底,通过打造、升级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和生态产品,实现生态富民、绿色富民,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有效转化和良性循环。这种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及其所凝练出的生态文化,凝聚成密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当地构筑现代生态文明文化体系的宝贵精神财富。

  北京市明确提出,保水是密云的首要政治责任、立区之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的典范之区。当前,立足于发展六十载的成功实践,密云水库理应构建起一个有机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动“两山”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密云水库湖面辽阔、山清水秀、气象万千,是首都亮丽的生态名片和重要的文化标识。同时,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为当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又使这里成为绿色、高端产业集聚的理想之地。为此,应通过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实践,塑造生态文明和绿色文化;通过全域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三级同创”,高标准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使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密云因水而立,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当地党委、政府深知密云发展的最大优势,精心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范,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文化。同时,立足于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保水工作新格局,提高水库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先行先试,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形成可资借鉴的生态保护制度与文化。

  作为首善之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密云水库走过了厚重、辉煌的六十载,如今正站在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新征程上——眼前,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山清水秀、疏密有度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执笔:何仁伟、董城、车宗凯)

作者:    责编: 李姗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