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构筑人才高地 铸造大国重器

【字体:      】     打印     2020-08-04 18:0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强国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衡量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加强中国硬实力、实现民族振兴、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关键所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铸造大国重器,人才即为“累土”。正因为汇聚了行业精英、筑起了人才高地,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在水电科技领域竖起了“国之重器”的标杆。乌东德水电站科研团队成员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祖国的水电事业,不懈奋斗、踏浪前行、筑梦江河,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着新时代科技人才的担当与作为。

成功破解世界难题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和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交界,是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电站的第一级阶梯。“乌东德”在川南彝语中的含义是“五谷丰登的坪子”,在云南苗语中则是“云雾缭绕的地方”,这里寄托了山民对丰收富裕的美好期冀,客观反映了乌东德地区谷深、崖险、峡长、水急的地貌特征。在这样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极高的地方,乌东德水电站科研团队创造了“金沙江传奇”,建成了上衍下接的巨型枢纽,这一伟大工程也必将成为荫福子孙的绚丽风景。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由三峡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控制智能灌浆系统,还是开创行业先河的低热水泥混凝土,都体现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而在种种高光数据和世界第一的背后,则是乌东德工程全体建设者连续3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奋斗。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之际,乌东德水电站科研团队不仅攻克了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水电技术的革命,更是打造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张“中国名片”,铸成了又一大国重器,彰显了中国实力。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新时代新形势中,“会聚人才,协同创新”是国家倡导、区域和企业遵循的发展理念,人才强国战略为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提供了不竭动力。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念好“人才经”,只有充分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科技产业的最大效能,实现各类要素的更优组合。

  国之重器,人才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乌东德水电站工程既是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又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的典型案例。在这里,国内一流的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精诚合作,全面实现了水电、建筑、化工、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科技突破,这些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代表了基建工程技术行业的未来。乌东德水电站工程的成功得益于创新的自主性与科研交叉化。乌东德水电站构筑了人才高地,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我国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与启示。

人才撑起智造底气

  国家形象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各个方面,水利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既考验国家的科技硬实力,又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国重器”都在点亮着世界舞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升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面运行、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开通、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投产发电……航空、航天、高铁、基建、医药学的进步同样带动着中国的科技形象成为亮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核心技术与科技智能逐渐成为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无论是探索宇宙的航天工程,还是利国利民的基建项目,“智能”始终是中国核心技术的关键词。现实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换不来、等不来,只能靠砥砺奋斗、百折不挠、聚力创新才能得到,要走向“中国智造”,就要注重培养、孵化自主创新型科研团队,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着力建设科技中国,充分发挥高端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引领作用,构筑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全球化时代全面来临的今天,中国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保障。人才是强国之本,重视人才既是时代精神的召唤,又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而人才所创造的“国之重器”是中国国力强盛的重要表征。投产发电的乌东德水电站是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是中国百姓的福祉,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工程技术的硬实力,向世界传达了不断进行技术探索、勇攀科技高峰的蒸蒸日上的中国形象,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影响力、竞争力、感召力,这对于增加世界对中国的理性认识极为重要。

作者:    责编: 王昊源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