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当好长江防汛“耳目尖兵”——长江流域防汛备汛一线见闻

【字体:      】     打印     2017-06-05 14:1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暴雨围城、干流河段持续超警戒……尽管已过去了快一年的时间,但去年汛期长江流域遭受的大洪水仍让人心有余悸。又是一年汛期,今年长江流域防汛形势如何?去年被洪水侵袭的工程设施如今还能有效发挥防洪作用吗?日前,记者走访了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等地,记录长江防汛的一线见闻。

长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汉口江滩,一艘印有“长江水文”字样的大船泊在江岸不远处,静静“注视”着翻滚的江面。此时,船里的更多双眼睛紧紧注视着“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显示的长江实时水位。

  这艘看起来已稍显破旧的船是百年老站汉口水文站所在地,每到汛期,这里可以每5分钟实时获取长江干流的水位、水温、流量等雨水情信息,为预警、调度等提供数据参考。

  “汉口站地处长江中下游,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上游的荆江、汉江和洞庭湖的水都汇入汉口,上游的水情能在这里观测到。此外,一旦这里出现问题,下游的南京等地将面临重大的安全隐患。”汉口水文站负责人罗兴告诉记者,“尽管当前江面风平浪静,但我们作为防汛的‘耳目尖兵’,一刻都不能松懈。”

  今年长江防汛形势如何?出现大洪水的可能性大吗?

  长江委防办主任陈敏介绍说,今年主汛期(6月至8月)流域内降雨正常,其中长江上游北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偏多。“但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支流众多,水系复杂,水文气象条件差异大,局地洪涝、干旱灾害每年都会发生。因此,今年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陈敏表示,应警惕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集中性强降雨造成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和长江上游因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工程措施“身强体健”

  5月18日,黄梅县太白湖东南角“蛤蟆喝浪”堤段,黄梅县县长屈凯军望着整治结束的险段,还是会想起去年这里突然刮起8级大风,5米宽的大堤两小时内被冲毁1.5米的险情。

  这样危急的险情,也暴露出这一堤段抗风浪能力差、穿堤建筑物渗水严重、险段漏水严重等问题。如今,这里已采取固滨笼护坡防浪,对堤坝迎水坡进行了硬化,坝身打入水泥桩加固。

  经过整治的“蛤蟆喝浪”堤段只是长江流域水毁工程修复的一个缩影。

  去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多次大范围强降雨,一些地方的水利工程毁损严重。作为防汛抗洪的尖兵利器,这些工程措施今年是否已做好迎接大水的准备?

  在湖北省武穴市官桥大港的堤坝上,推土机正在紧张作业。“我们对港坝进行了河道清淤,并对堤身进行加固加高,使得工程措施更加‘身强体健’。”在武穴市委书记郝胜勇的眼中,“防汛,工程措施是最重要的。”去年汛期,武穴市部分水利工程设施暴露出堤坝低矮单薄、坝身防渗能力差等短板。为此,武穴市开展了武山湖圩堤加固、官桥大港加固和丰收大港及太白湖圩堤加固工程等水利灾后重建“三大项目”。

  针对去年汛期一些工程措施暴露出的问题,国家防办新闻发言人张家团曾强调,国家防总将督促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抓紧完成汛前检查和限期整改;全面排查长江干流崩岸险情,切实做好水毁工程修复。据了解,目前长江委督办的10省市水库、堤防、水闸等水毁修复项目合计8万多处,已基本完成任务。

人防物防多措并举

  除了工程措施,人防、物防等非工程措施在汛情到来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小觑。不管是预报预警还是防洪工程,都是为了在洪患来临时能有序应对。而灾情一旦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这就需要完备周密的应急预案、防汛责任人和抢险队员的快速应对。

  “我们成立了县级单位组成的抢险突击队,县里16个乡镇分别成立1至2支防汛抢险突击队,共5000余人。同时,多次开展民兵应急演练和群众转移演练,以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水平。”屈凯军介绍。

  在武穴市,各类防汛抗旱培训班已经开展了4次,培训600余人。通过培训,一些基层干部防汛抗旱的组织指挥能力、履职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防汛备汛同样离不开充足的物资储备。郝胜勇告诉记者,按照分级负责、及早准备的原则,武穴市根据防汛抢险物资储备规定列出补充清单,增补防汛抗旱物资器材。截至目前,武穴市已储备编织袋、草袋、麻袋共62.8万余条,编织布20.6万平方米,照明设备345台套,桩木114.1方,块石3.58万方。

  此外,在非工程措施方面,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也一直是长江流域防汛工作的重点。长江委防办副主任陈桂亚介绍,今年长江委除将上游原有的21座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进一步调整和细化以外,还新增7座水库。日前,国家防总正式批复《2017年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明确今年长江上中游28座水库纳入联合调度,以对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发电、航运、供水和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发挥综合效益。

作者:    责编: 王昊源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