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黄河防凌新闻发布会

水利部 3月21日

水利部于2022年3月21日(星期一)下午召开水利部黄河防凌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汪安南(视频参加)、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共同答记者问,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李晓琳主持会议。

李晓琳: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水利部黄河防凌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3月18日,黄河内蒙古河段全线开河,标志着2021—2022年度黄河防凌工作顺利结束。

去冬以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河各省、自治区锚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的目标,坚决落实责任,实化各项措施,打赢了黄河防凌这场硬仗。

为方便各位媒体朋友了解有关情况,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汪安南(视频参加)、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水利

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刘伟平副部长作介绍。

刘伟平: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对水利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2021-2022年度黄河防凌情况。

凌汛是我国北方河流冬春季节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黄河凌汛。黄河凌汛灾害一直是威胁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风险,黄河防凌始终是水利部的重点工作。去冬以来,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定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的防御目标,全力做好黄河防凌的各项工作。

黄河于去年11月22日开始流凌,12月16日开始封河,今年1月24日封河长度最大达到714千米;此后今年1月份,随着气温升高逐步解冻开河,至3月18日全线平稳开河,凌汛期历时117天。

本年度黄河凌情主要呈现出首凌日期晚、首封日期晚、封河流量大、槽蓄水增量小、开河时间早等特点。

水利部高度重视黄河防凌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同志在流凌、封河、开河等关键节点和防御关键时期,多次视频连线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水利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基层水文站,会商部署防凌工作;农历大年初一视频慰问坚守在防凌一线的水利干部职工,对做好春节期间的防凌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开河关键时期,水利部派出指导组赴内蒙古自治区检查指导防凌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前召开年度黄河防凌工作会议,编制完善防凌预案,多次派出工作组赴防凌一线,督促落实监测预报、水工程调度、风险隐患排查、涉河涉冰安全管理等工作措施。加密监测,动态掌握天气、水情、冰情、河情、工情“五情”,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滚动预报凌情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科学调度龙羊峡、刘家峡、海勃湾、万家寨等骨干水工程,为平稳封河、开河创造有利条件;及时启用应急分洪区应急分凌,减轻防凌压力。

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落实防凌安全责任,细化实化防凌应急预案。加强凌汛安全管理,及时拆除浮桥等阻水阻冰构筑物,畅通行凌河道。强化值班值守和堤防巡查检查,预置抢险设备、料物,做好突发险情各种应对准备工作。加强与相关战区的协调联动,落实飞机侦查凌情及防凌爆破等措施。

目前,2021—2022年度黄河凌汛期已经结束,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和险情灾情,实现了“两个确保”的目标,防凌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水利部将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凌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黄河安澜,保障我国江河安澜,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贡献水利力量。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媒体朋友们的问题。谢谢!

李晓琳:

感谢刘部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人民日报: 针对黄河防凌,水利部提出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的目标,请问为实现“两个确保”,黄河防总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汪安南:

水利部高度重视黄河防凌工作,强化会商检查指导;黄河防总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兼顾,科学防控;沿黄相关省(区)全力以赴,加强巡查防守;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支援,确保了黄河防凌安全。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工作部署。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分别于今年的1月17日、1月25日和2月28日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黄河防凌工作;今年的大年初一视频连线检查指导春节期间黄河防凌工作。水利部多次与黄河防总办公室及有关省区会商,科学研判分析凌情变化、水库调度等情况。3月3日至5日,在防凌关键期,水利部刘伟平副部长带队赴内蒙古防凌一线,检查指导黄河防凌工作。黄河防总于2021年10月27日,在郑州组织召开2021-2022年度黄河防凌工作会议,分析研判防凌形势,安排部署本年度防凌工作。黄河防总办公室及时启动防凌运行机制,流凌之日起开始24小时值班。加强防凌会商,与沿黄相关省区有关部门密切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各阶段防凌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河段防凌工作调研,现场查勘堤防、河道工程、水文站、在建桥梁及浮桥等,开河关键期进一步落实工作措施。沿黄相关省区多次召开防凌会商会,细化工作部署,密切跟踪凌情发展变化,及时上报凌情情况,派出督导组全域、全过程巡回督导,落实防凌措施。

二是密切监测预报凌情。密切关注天气、水情、冰情、河情、工情变化,组织黄委有关单位和沿黄省区防指采取视频监视、无人机、卫星遥感、地面巡测等手段,密切监视流凌、封河发展情况。以开河模式、时机、位置等关键要素和预判风险河段等为重点,坚持动态滚动预报,努力延长预见期,为工程调度、巡查防守等提供支撑。

三是精细调度骨干工程。根据上游来水、水库蓄水以及河段凌情变化,加强对龙羊峡、刘家峡、海勃湾、万家寨、小浪底等水库的统一调度,塑造有利于平稳封开河的流量过程。凌汛初期,在满足宁蒙河段秋浇和冬灌用水需求的同时,预留刘家峡防凌库容。封河期,通过精细调控刘家峡、海勃湾水库泄流,内蒙古河段基本按预案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封河;稳封期,按照预案调度骨干水库,在确保凌情平稳的同时兼顾储备春灌及抗旱用水。开河期,通过压减刘家峡、海勃湾等水库下泄流量,减少进入内蒙古河段水量,同时加大万家寨水库泄量,降低库水位,以利内蒙古河段行凌畅通。

为减轻内蒙古河段堤防防守压力,黄河防总办公室适时调度启用乌兰布和、河套灌区和乌梁素海、小白河等应急分洪区分凌。累计分凌2.52亿立方米。

四是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督促指导沿黄省区防指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全面加强对薄弱堤段和易出现冰坝河段巡查检查,预置抢险力量和物料,“一村一策”落实滩区群众避险措施,确保人员安全;特别是加强河道内在建桥梁等涉河工程项目监管,督促建设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度汛方案,及时拆除跨河浮桥、施工栈桥等行凌障碍,确保河道行凌顺畅。协调部队及时进驻防凌前线,做好应急破冰各项准备。

五是与媒体之间建立了高效、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在黄河流凌、封河等关键节点,通过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权威发布防凌信息,全方位、多视角进行防凌宣传;通过各种新媒体介绍防凌情况,普及防凌知识,增强防患意识。谢谢!

中国水利报社: 凌汛不同于洪水,请问凌汛是如何形成的?此外,凌汛监测是如何开展的?谢谢!

刘志雨:

谢谢您的提问,也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监测预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凌汛是冰凌阻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通常发生在我国北方河流冬季封河期和春季开河期。凌汛的发生有两个条件:一是河流有结冰期;二是河流的流向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冰凌在封河、开河的演变过程中易受阻堆积,常常会形成冰塞、冰坝,导致水位抬高。我国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河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凌汛现象。黄河干流因特有的“几”字形河道自然条件,凌灾发生机率高,是我国凌汛防控的重点区域,具有致灾环境复杂、突发性强、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宁蒙河段、中游的北干流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

按照凌汛发展过程,凌汛期一般分为流凌期、封河期、开河期三个阶段。黄河宁蒙河段凌汛期,一般11月中下旬流凌,12月上旬封河,次年3月中下旬开河,封河持续时间100天左右,封河长度800公里左右,占该河段总长度的三分之二。

凌汛监测是防凌工作的耳目、侦察兵,目的是掌握冰凌的发展变化,分析发展趋势,及早采取防凌措施。凌汛期需要监测的主要要素除常规的水位、流量外,还有气温、水温、流凌密度、岸冰宽度和厚度、冰盖冰花厚度、封河长度等。近年来,新设备、新技术在凌汛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水利部门已构建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及视频监视、地面定点观测和巡测相结合的“天空地”凌情立体化监测体系。

以黄河宁蒙河段为例,水位、水温、气温等要素已实现在线自动监测,监测频次达到分钟级;利用高分和环境国产系列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解译分析,监测清沟数量和长度、河水漫滩、堤防偎水等;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变焦镜头,精细判断流凌与封河情况;利用冰花-冰厚一体式测量仪,通过视频识别,提高冰花、冰厚测验精度;利用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结合流速仪,快速测量封河期冰下流量。这些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缩短了人工野外作业时间,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在凌汛关键期,水文部门运用现代化手段每日跟踪流凌及封河、开河发展,逐日测验冰厚、流量等,为精准部署防凌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撑。

科技日报: 我们经常会听到“槽蓄水增量”“文开河”“武开河”“清沟”“冰坝”等一些词汇,请解释一下这些专业名词。谢谢!

刘志雨:

您提到的这些词汇都是凌汛、防凌的专业名词。

槽蓄水增量是指封河后,受冰盖阻力作用而增蓄在河槽中的水量,是防凌调度考虑的重要指标。如果槽蓄水增量大,开河时容易形成较大的冰凌洪峰,洪水携带冰凌,会在狭窄河段卡冰阻水,抬高水位,威胁堤防安全。

“文开河”与“武开河”:这是开河的两种不同形式。慢慢解冻的开河叫“文开河”,危险性较小;迅速解冻的开河叫“武开河”,一般危险性较大。具体来讲,文开河以热力因素为主,开河时气温变化平缓,解冻速度慢,开河平稳;武开河以动力因素为主,开河时升温快,河槽蓄水快速释放,流冰在向下游汇流过程中会冲开冰盖,极易在弯道、浅滩、桥梁等处卡冰结坝,致使水位迅速抬高,威胁堤防等涉水建筑物安全。

清沟是指封冻河流中未冻结的狭长水沟,多出现在流速较大的河段。黄河宁蒙及下游河段,河道中浅滩弯道多,常出现清沟现象。清沟较多的年份,一般河道冰量少,容易形成文开河。

冰坝是指开河期间大量流冰向下游汇流过程中受阻堆积,形成大量冰块堆积成的堤坝。冰坝使河流发生严重阻水,抬高水位,威胁堤防安全;冰坝溃决时,冰凌洪水集中下泄,破坏力强,容易形成冰凌灾害。谢谢!

新华网: 刚才刘伟平副部长说到本年度黄河凌汛主要的特点是流量大、开河时间早等特点,请具体详细介绍一下本年度黄河防凌的情况。谢谢!

汪安南:

本年度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1月22日黄河内蒙古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出现流凌,首凌日期较常年偏晚2天;12月16日内蒙古河段土默特右旗出现首封,至2022年1月24日黄河达到最大封河长度714公里(其中宁蒙河段633公里,中游河段81公里,下游河段没有封河)。

黄河宁夏段(封冻8公里)出现两封两开,第一次是2021年12月29日至2022年1月26日;第二次是2月7日至2月13日,随着气温的变化,2月13日全部开通。2月25日,内蒙古河段进入稳定开河阶段。3月3日、11日、14日和16日,内蒙古河段的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和包头四个主要水文控制断面陆续解冻文开,较常年偏早1~9天,到3月18日,黄河内蒙古河段全线平稳开河,也标志着本年度黄河凌汛期结束。

本年度凌情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气温整体略偏高,呈现高-低-高态势。封河期和稳定期(去年12月~今年1月)气温整体较常年偏高0.8~3.1度;2月份较常年偏低1~3.4度;进入3月份,气温偏高2.5~4.5度,开河速度加快,日均开河35公里,最长的一天达111公里。

二是首封日期偏晚,封河流量较大。首凌日期较常年偏晚2天;首封日期较常年偏晚13天,为1989年以来最晚。封河流量827立方米每秒,较近10年均值偏大12%。

三是封河前期发展较快,槽蓄水增量偏少。首封后的14天,封河长度达595公里,日均封河42.5公里,较近10年均值偏快29%。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槽蓄水增量最大为7.6亿立方米,较近10年均值偏小约29%。

四是开河偏早,开河凌峰较小。开河期气温整体偏高,开河速度偏快,3月3日、11日、14日和16日,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和包头四个主要水文断面陆续解冻文开,较常年偏早1~9天,头道拐水文断面最大流量1190立方米每秒,较常年偏小43%。谢谢!

经济日报: 请问冬春季的凌汛与汛期洪水有何不同,会造成什么危害?防凌工作难点体现在哪里?谢谢!

姚文广:

凌汛和汛期洪水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生的重点河段不同。由于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黄河凌汛灾害发生的几率最高,宁蒙河段尤为突出;夏季汛情则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第二,发生的季节不同。黄河夏季汛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秋季汛情主要发生在9月、10月,而黄河凌汛期一般在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第三,洪水成因不同。夏汛洪水的主要成因是暴雨;凌汛洪水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冰盖融化,槽蓄水增量快速释放而引起的河道涨水;二是因流冰阻塞引起的局部河段涨水,或大量冰块在弯曲狭窄的河道内发生堵塞,形成冰坝,造成严重凌汛。第四,水位流量表现不同。流凌封冻期或开河期,部分过水断面被冰凌阻塞,往往造成水位上涨,一般封河后水位较封河前抬高1-3米,流量小高水位是冰凌洪水的突出特点。第五,成灾速度不同。凌汛造成河水下泄受阻,水位急剧抬升,严重威胁甚至造成堤防溃决。

黄河凌汛的危害:黄河冰凌灾害轻则淹没滩地村庄,妨碍引水工程、水电站正常运行;重则破坏桥梁、水工程,甚至堤防溃决、决溢成灾。由于在短时间内造成灾害,转移群众难度大,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

防凌工作有以下四个难点:第一,预测预报难。防凌预测预报涉及因素很多,如地理位置、河道条件、温度变化、流量变化等都是影响因素,尤其在黄河防凌重点河段—宁蒙河段,宁蒙河段纬度变化大,河道蜿蜒曲折,易发生卡冰河段较多,发生地点分散,冰塞冰坝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位置难以预测,更加增加了预测预报难度。第二,巡查防守难。宁蒙河段地广人稀,组织巡堤查险困难,发生冰塞冰坝后,短时间内水位快速升高,凌灾突发性强,防守难度很大。第三,水工程调度难。防凌调度既要考虑水库、河道的防凌安全,又要兼顾供水、发电、生态等多目标,调度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技术要求高。第四,抢险救护难。冬季天寒地冻,取土、装卸料物困难,抢险速度慢困难大;同时,凌汛洪水中由于掺杂大量的冰块,增加了灾害的破坏性,抢险抢护难度加大。谢谢!

中国日报: 在今年的“两会”部长通道上,李国英部长对今年的水旱灾害总体形势作了预测。据了解,我国南方已于3月17日入汛,请问水利部下一步的防御重点和部署举措。谢谢!

刘伟平:

今年的3月8日上午,李国英部长在“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专门就水旱灾害防御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李国英部长强调重点要做好坚定目标、坚持“四预”、坚守防线三方面的重点工作。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这个问题稍微展开一下多讲几句。

第一,先讲一下关于今年的洪旱趋势预测情况。经过初步的研判、分析、预测,这个研判和预测是我们对于“拉尼娜”现象、海洋温度、青藏高原积雪情况等9个方面的因子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初步研判的结果,今年的汛期涝旱并重,北部、南部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比较大,北部重于南部。中部发生干旱的可能性比较大。具体到流域来讲,北部,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海河流域的中北部水系,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泾河、汾河,上述这些流域都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南部,长江上游、珠江流域西江、东南沿海诸河有可能发生区域性洪水。中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有可能发生区域性干旱。总体看,今年的水旱灾害形势不容乐观。

作为在水利部分管防汛工作的我,深感责任重大。尤其北方,预测松花江、黑龙江和嫩江的汛情形势与去年的情况很像,去年黑龙江上游发生了特大洪水,松花江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嫩江多次发生洪水。海河流域今年的预测和去年的情况也很像,海河流域去年也发生了洪水,但是今年的预测让我感到压力更大,为什么呢?因为去年汛情主要发生在海河流域南部,漳河、卫河水系,今年预测汛情主要在流域中北部的子牙河、大清河、北三河水系,京津冀重点区域都在这里,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都在预测可能发生洪水的范围之内,这些地区的防御压力是巨大的。黄河流域去年汛情主要发生在渭河、汾河、洛河、伊河等中游地区,今年泾河也包含在预测可能发生汛情的区域之内。当然这是一个初步的预测,我们下一步还将根据形势的发展,密切关注各方因子的变化,还要滚动进行中长期的预测。

第二,谈一下关于防御工作的总体安排。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今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全力做好防御更严重水旱灾害的各项准备。3月16日水利部召开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视频会议,分析研判今年的汛情旱情形势,对今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大家可能注意到了,3月17日我国南方就进入了汛期。

第三点,谈一下具体工作的重点措施,重点谈七个方面。

一是深入排查消除风险隐患。抢抓汛前这个有利时机,我们北方还没有入汛,南方刚刚入汛,抢抓前期这个有利时机,抓紧检修完善监测预警设备,加快修复灾损水利工程,对水库逐一开展汛前安全检查,重点排查防汛关键部位的安全隐患,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逐一整改、逐一销号,汛前要完成整改工作。同时要全面排查蓄滞洪区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能够及时启用。

二是加快提升“四预”能力。刚才我反复讲到了“四预”,要加快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防御能力。在预报方面,改进水文测报模式,延长洪水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准度。在预警方面,及时发布洪水预警,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直达工程管理单位、直达水库的“三个责任人”。在预演方面,遵循降雨、产流、汇流和洪水演进规律,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洪水全过程的预演。在预案方面,科学制定修订防洪预案、防洪方案,同时抓紧修订应急响应体系工作规程,实现关口前移。我再多解释一句,为什么要修订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我们过去的工作规程针对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才启动应急响应,也就是说洪水已经发生了,再启动应急响应;现在就是要解决关口前移的问题,做好精准预报,预报确实将要发生洪水,那就要提早启动应急响应,不能等事情发生后再启动响应。

三是强化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我们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核心是三大件,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要精准掌握这三类工程的情况,科学制定、及时完善水工程的调度方案,精准调度运用各类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综合减灾的功能。

四是抓好水利工程的安全度汛。抓好安全度汛工作,首先要落实好责任,向社会公布水库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单位这“三个责任人”,每一座水库都要公布。同时,小型水库安全度汛还有“三个责任人”,即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这“三个责任人”也要向社会公布,不能遗漏一座水库。从监测预警、工程调度、巡查防守、险情处置、转移避险、专家指导等环节,要全过程地落实安全度汛措施,也就是说我们防汛全过程的措施都要落实。还有一点很重要,大家都知道我国存在大量的病险水库,正在除险加固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实现动态清零,建立长效机制。但是现在还有大量的病险水库,这些病险水库汛期有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所以主汛期病险水库原则上都要空库运行。

五是确保行洪蓄洪空间畅通。去年个别堤防出现了漫溢和决口险情,有一些堤防并没有达到设定的防洪标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河道的行洪能力不足,行洪空间被侵占。针对这个突出问题,我们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侵占河道、湖泊、水库库容等行为,同时要畅通城市的排水通道,做好低洼地区防汛工作。完善蓄滞洪区启用预案,特别是增强蓄滞洪区运用的可操作性。

六是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要在汛前开展山洪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完善预警平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岗到户到人,健全责任机制、动员机制。灾害发生前,全部、及时、安全转移危险区人员。对于山洪灾害防御,我们的主对策不是“抗”,是“避”,有一句俗话我觉得讲得还是挺准确的,就是“测得准、方向对、跑得快”,躲开山洪灾害的威胁。这里关键一点是监测预警体系要发挥作用,第二点是责任要到位,把危险区的群众及时安全地转移走。这是我们防御山洪灾害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七是统筹做好抗旱供水保障。刚才我谈到了,今年预测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汉江下游可能会发生区域性干旱。大家也知道,从去年秋冬一直到现在,珠江流域东江、韩江出现了6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目前还在抗旱保供水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抗旱同样是我们的重要职责,让人民群众能喝上水,而且是干净的水,让经济社会发展有供水安全保障,这是我们重要的责任。要加强旱情监测,动态完善水量调度预案和抗旱保供水的预案,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快抗旱应急工程建设,解决供水能力不足问题,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水利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系统、统筹、科学、安全为原则,以流域为单位,系统安排各项防御措施,坚决打赢今年水旱灾害防御这场硬仗,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封面新闻: 水工程体系在黄河防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水利部门是如何通过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适时调控封河、开河流量,调度的目的是什么?谢谢!

姚文广:

人民治黄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一系列防洪工程建设,上游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海勃湾水库,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修建了大量的堤防河道工程,保障了兰州、银川、包头等城市防洪安全,减轻了上游沿黄两岸防洪,尤其是宁蒙河段凌汛威胁。中下游地区基本建成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工程等防洪工程体系,通过“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黄河下游可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防洪工程体系是实现防洪、防凌减灾的重要基础。

黄河的防凌工程体系包括水库、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应急分凌区等。水工程联合调度是发挥防洪工程体系整体作用,实现防洪防凌、供水、发电、生态等多目标的重要抓手,多年实践证明,防洪工程体系在确保封开河凌情平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凌汛初期,适当加大水库下泄流量,既预留刘家峡水库防凌库容,又满足宁蒙河段秋浇和冬灌用水需求。封河期,刘家峡、海勃湾水库共同控制流量平稳下泄,减少河道流量大幅波动引起冰凌堆积、阻塞河道的可能,同时精准控制下泄流量,2021-2022年度内蒙古河段封河流量827立方米每秒,与预案封河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基本吻合,既保持一定的过流能力,又防止封河带来的槽蓄水量过快增长;稳封期,按照预案调度骨干水库,适时调整水库出库流量,水流在冰盖下面顺利下泄。开河期,通过压减刘家峡、海勃湾等水库下泄流量,尤其是进入3月份后,刘家峡水库按不大于35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减少进入内蒙古河段水量,同时加大万家寨水库泄量,降低库水位,以利内蒙古河段行凌畅通。

为减轻堤防防守压力,确保黄河防凌安全,开河期黄河防总办公室、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时调度启用乌兰布和、河套灌区及乌梁素海、小白河等应急分凌区分凌,累积分凌2.52亿立方米,既保证了防凌安全,又进行了生态补水,一举多得。

黄河中下游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也为战胜历次洪水和凌汛发挥了巨大作用。去年黄河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中下游干流连续出现3次编号洪水,支流渭河、北洛河、汾河、伊洛河及沁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大洪水。通过小浪底、三门峡、陆浑、故县、河口村等干支流水库拦洪削峰错峰,始终把花园口站流量控制在5000立方米每秒以下,通过水库群调度,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洪水不漫滩、工程不跑坝”的目标,避免了下游滩区140万人转移和399万亩耕地受淹,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防凌工作中,通过科学调度小浪底等中下游水库群,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谢谢!

李晓琳:

最后一个问题。

央视财经: 凌汛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请问当前是如何进行预报的?主要预报哪些方面的内容?谢谢!

刘志雨:

谢谢您对凌汛预报的关注。凌汛预报是防凌工作的参谋,目的是超前、精准预测凌情发展的趋势,为防凌指挥调度提供重要依据。

相对于洪水预报,凌汛预报难度大。受地理位置、河道条件、温度、流量等多因素影响,凌汛突发性强,发生时间和地点不确定性大,极难预报。

凌汛预报的项目主要有流凌日期及地点、封河日期及地点、开河日期和冰凌洪峰等。常用的预报方法主要有水文学和热力学耦合的数学模型、大数据驱动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具体来说,数学模型是采用水文学方法模拟河道流量,采用热力学方法模拟冰凌发展,进而预报流凌日期、封河日期、开河日期等;统计分析方法是根据热力、动力和河道条件等因素寻找相似年,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流凌、封河、开河、冰凌洪峰等影响因素指标,进行预报。

根据水库联合调度和防凌指挥工作的需要,凌汛预报要求有较长的预见期,其中流凌、封河日期的预见期要在7天以上,开河日期的预见期要在10天以上。

水利部高度重视黄河防凌工作,为提高凌汛预报精准度,水利部信息中心会同黄委水文部门密切监视天气、水情、凌情、工情等变化,加密会商研判,滚动预测预报,今年2月下旬提前12—15天准确预报了黄河宁蒙河段三湖河口、包头和头道拐等断面开河日期,为防凌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李晓琳:

现场回答的问题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你们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