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成果新闻发布会

水利部 6月28日

水利部于2019年6月28日(星期五)上午9时30分举行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办公厅副巡视员李晓琳主持发布会,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蒲朝勇、水土保持司副司长莫沫、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林祚顶介绍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新闻发布会”。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是水土保持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2018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次动态监测的成果,今天我们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蒲朝勇司长介绍有关情况,并和水土保持司莫沫副司长、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林祚顶主任,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水土保持司蒲朝勇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流失状况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及时、全面反映我国水土流失状况,2018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水土流失年度动态监测工作,首次实现了国土面积全覆盖,全面掌握了全国、各省级以及国家关注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变化状况,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动态监测工作主要是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野外现场调查开展。监测成果按照职责逐级进行了审查,今天正式发布。下面我就本次动态监测成果向各位作简要介绍。

一、水土流失状况

监测显示: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含港澳台)的28.6%。与2011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1.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面积,减幅为7.2%。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分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两种,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15.0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占国土面积的12%;风力侵蚀面积158.60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占国土面积的16.6%。

水土流失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5个等级。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68.2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5%。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105.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8.5%。

从全国省份分布来看,水力侵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从东、中、西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面积为228.9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7%;中部地区次之,面积为30.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1%;东部地区最轻,面积为14.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3%。

二、主要特点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根据1985、1999、2011、2018年四次调查(监测)结果,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分别为367.03、355.56、294.92、273.69万平方公里,三个时段分别减少11.47、60.65,21.23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幅分别为0.22%、1.42%、1.03%。

二是水土流失以中轻度为主,强度明显下降。与2011年结果对比,2018年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均有下降,共减少51.11万平方公里,减幅32.65%,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比降低14.6%,呈现出高强度侵蚀向低强度变化的特征。当前水土流失以中轻度侵蚀为主占比78.7%。

三是水力侵蚀减幅大,风力侵蚀减幅相对小。与2011年对比,全国水力侵蚀面积减少14.24万平方公里,减幅11%,风力侵蚀面积减少6.99万平方公里,减幅4.22%,水力侵蚀减少绝对量和减幅均高于风力侵蚀。

四是东部地区减幅大,西部地区减少绝对量大。与2011年对比,东、中、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2.59、3.32、15.31万平方公里,减幅分别为15.00%、9.97%、6.27%。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大,减少绝对量小;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幅相对低,减少绝对量大。

三、主要结论

通过监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监测结果反映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显。2012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1.23万平方公里,侵蚀强度也大幅度下降。这一结果是在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消减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水利部及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

二是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是水土保持仍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下降是在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通过分区施策推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这一结果。这充分证明了长期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基本方略是正确的,应当长期坚持。

三是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国生态保护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仍有超过国土面积的1/4的水土流失面积,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强度大,水土资源保护压力大,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长江经济带、石漠化等区域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亟待加快推进。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把水土流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问题加以对待,从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监管手段,补齐治理短板,提升治理质量,形成防治合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为实现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目标提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年度动态监测工作,优化技术路线,构造科学高效的监测支撑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我介绍的情况就是这些。感谢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朋友,长期以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谢谢蒲司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通过本次动态监测与2011年的监测结果对比,在京津冀地区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是怎样的?背后有哪些原因?另外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

这个问题请水保司莫沫副司长给大家回答.

第一个问题,京津冀通过近年的监测,京津冀总的水土流失面积是4.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0.7%。通过跟2011年对比,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整个数量下降很大,下降了5842.62 平方公里。幅度下降11.56%左右。二是整个京津冀地区水土流失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2011年相比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上升了36个百分点,现在京津冀地区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个百分点,北京地区基本消除了剧烈和极强度的水土流失侵蚀。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水土流失防治进入快车道。

成绩的取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措并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取得这样的成绩。

二是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在京津冀地区持续投入,开展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等生态工程,这些工程久久为功,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三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管力度,比如北京连续四年开展了利用遥感手段的天眼执法,每年开展四次,通过加强执法监管力度,现在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行为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上特别是新闻媒体对我们监督力度是很大的,这对我们的工作也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现在取得目前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剩下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京津冀地区很大一部分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不是很强,一旦人为扰动,极易反弹。

三是京津冀各省市之间不太平衡,北京水土流失率14.1%左右,天津1.71%左右,河北是22.53%左右。 下一步水利部将按照总书记在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狠抓落实,从两个方面做工作。

在治理补短板上面:一是持续做好综合治理工程,同时针对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提高相关的治理标准;二是在提升质量方面,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重要抓手,大力建设精品工程,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良的生态产品;三是在政策和机制方面,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推动以奖代补的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防治工作中,共同打造京津冀地区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另外,在机制上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河北省治理的力度。

在监管手段方面:一方面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对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互联网+等手段,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减轻各级基层部门和各市场主体的压力,不断提升执法监管的精度和效率,共同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另一方面要继续助力社会舆论的监督,不断促进我们水土保持工作上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利部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能否进行详细介绍?谢谢!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尽量详细回答。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土流失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2015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按照水土流失分布规律及特点,将全国分为8个一级区,明确了防治思路、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和措施,主要是三个方面,即预防、监管和治理。

在预防和监督方面,总体上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加大预防保护力度。严格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切实看住人为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只有解决了“增”的问题,才能实现“减”的目标。

在治理方面,总的思路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维,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具体到水利部门,就是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各种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针对不同的区域,主要有以下措施。

东北黑土区。重点是围绕解决坡耕地造成的黑土层变薄和耕地资源破坏的问题,采取轮休轮耕、保土耕作、坡耕地整治、侵蚀沟治理、改垄、地埂植物带等综合措施。

北方风沙区。重点是围绕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采取舍饲养畜、发展高效饲料基地、休耕休牧等,为大面积保护创造条件。同时,做好农牧交错带的水土流失流失治理。

北方土石山区。重点是在水源区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面源污染,保护好水资源;在农村生产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治理。同时,在确有需要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

西北黄土高原区。坚持沟、坡、塬兼治。在塬面采取固沟保塬措施,在沟道采取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治理措施;在坡面实施退耕还林和坡改梯,保护林草植被、发展特色产业,为老百姓增收创造条件。

南方红壤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南岩溶区。重点是在人地矛盾突出、确需生产的地方,开展坡耕地改造,并配套做好坡面水系工程。南方红壤区还要搞好崩岗治理,西南岩溶区加强石漠化治理,保护和抢救耕地资源。

青藏高原区。这个区域高寒高海拔地区,区域人口密度小,重点是保护,最大限度的减少扰动和破坏。同时在农牧地区人口密集的局部区域,实施高标准、高质量的重点治理,为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

谢谢!

中国日报社记者:我比较关心黄土高原的情况,因为那边的生态环境一直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之前也比较严重。这次和之前2011年的监测相比,有哪些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谢谢!

请监测中心林祚顶主任回答这个问题。

此次监测的黄土高原地区范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6省(区),总面积57.46万平方公里。根据2018年动态监测的成果,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37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37.19%。

与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15万平方公里,减幅9.13%。总体上看,黄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主色调渐次由“黄”变“绿”,土壤侵蚀强度逐步下降,生态向好发展。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侵蚀强度居全国之最。通过刚才一组数据,可以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这点相信各位去过黄土高原的记者朋友,也都有切身的感受。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持续向好,我想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中,实践起步早、时间长、力度大的一个区域。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在这个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利部在黄土高原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持续加大治理力度。

3.1999年,黄河流域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发挥植被自我修复能力。

4.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在黄河流域实施了一大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5.与此同时,水利部不断加大黄土高原的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力度,在这一区域开展遥感监管试点,有效的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虽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取得了明显改善,但这一区域水土流失总体还量大面广,水土流失率比全国高了近9个百分点,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恢复的质量还不高、稳定性不够。生态环境脆弱,一经人为干扰,极易反弹。

第二,剩余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粗泥沙来源区极难治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第三,黄河上中游地区生产建设活动较为集中,资源开发强度大,水土资源保护压力大、任务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加大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力度,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是坚持把防止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放在优先位置,严格生产建设活动监管,坚决杜绝一边治、一边增,一边还旧账、一边欠新账的情况。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结合黄土高原特点,分区施策,统筹考虑沟道治理、塬面保护、坡耕地治理和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四是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谢谢大家,回答完毕!

农民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在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确实,水土保持跟三农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严重的水土流失,首先会对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破坏,同时会降低农业生产能力,威胁粮食安全。

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很重视,从战略、制度、政策、改革、发展,以及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绿色发展、乡村治理、党的领导等方面,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即明确了目标任务,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贫困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按照脱贫攻坚目标和要求,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在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好基础。

第二,把坡耕地治理作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加快推进。

因为耕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产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全国将近1/6的耕地是坡耕地。这些坡耕地的大量地存在,不仅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制约。所以我们要把坡耕地的治理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打好基础。

第三,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将重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流域水系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更多更加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更高需求。

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刚才已经给我们介绍了几个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我想了解一下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它变化的原因,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我们下一步要怎么解决?谢谢!

确实,长江经济带,通过这次结果来反映,跟2011年比效果还是很好的。长江经济带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省(市),区域国土总面积206.07万平方公里。根据2018年动态监测的成果,长江经济带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0.10万平方公里,占区域国土总面积的19.46%。这个结果全国的趋势是一样的,面积和强度都是下降的,长江经济带下降8.86%,比全国的减幅略高。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比降低21.97%。当前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为主,占比69.57%。区域生态向好发展。

变好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江上中游地区,是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区域,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域。从国家层面一直给予支持和倾斜。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就实施了“长治”工程。20世纪以来,国家又相继在这个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两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各有关部门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

同时,这两年水利部依法严格对生产建设活动进行监管,把人为的水土流失控制得比较好。这一区域基础资源开发强度大,不控制增量,无法实现减的目标,所以必须加强监管。目前水利部正在开展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尽管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状况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这一区域山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大、资源开发强度大,水土流失面积的总量大,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量的15%,同时坡耕地面积大,占全国的55%,所以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治理任务仍然很艰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

二是以坡耕地为重点,发挥好水利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与有关部门合力推进。

三是两手发力,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四是通过建立并实施水土保持规划评估和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保障。

谢谢!

央视记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服务于国家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役中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能否具体谈一下?

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刚才我也介绍了,水土流失分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同时又是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的区域。有一个数字,7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在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具体来说,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通过水土流失的治理,来改善这些区域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措施有:坡耕地改造、经济林建设、农业生产道路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等,包括水池、水窖一些配套的建设,这些措施老百姓非常受欢迎,只要实施就能见到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来发展高效农业,为老百姓增产、增收创造条件,助推农村老百姓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这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水土流失治理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条件,要在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这里有两方面:一是要通过水土保持把植被建设好、恢复好。二是要跟其他部门配合,把农村的水系、沟渠、垃圾、污水等环境整治好。我们有一个抓手就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都有一些成功的实践,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环境。

谢谢!

刚才蒲司长介绍了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的有关情况,并与莫沫副司长、林祚顶主任共同回答了大家关心的提问。感谢记者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